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易武普洱茶文化博物馆,有一块闻名遐迩的涉茶案件“断案碑”,它是这里的镇馆之宝。
这块记载着180多年前的“民告官”行政案件的“断案碑”,铭刻着茶乡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如今,在这片充溢着茶香的土地上,西双版纳州两级法院正书写着司法为民、护航产业健康发展的新时代答卷。
实现司法保护与茶叶产业生态需求的“地理衔接”
日前,景洪市当地的茶商周某为回笼不了茶叶款而头疼。江西南昌的饶某向周某购买了价值2300元的茶叶,收货后却迟迟未付款。周某多次通过微信和电话联系索要未果,一气之下把饶某告上了景洪市人民法院。
收案后,景洪市法院发现该案事实清楚、标的额较小,又是“话赶话”才有了矛盾,就委派当地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因饶某远在外地,调解员征询双方同意后,就通过景洪市法院“云上调解室”展开三方在线视频调解。
视频接通,调解员立刻做劝解工作。饶某真诚致歉后,周某不再纠结,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案件得以“零成本”化解。
金碑银碑,不如群众的口碑。西双版纳州两级法院司法护航产业健康发展的努力,在这个案件里,有了质朴的表达。
为了让易武茶这块“金字招牌”更好地带动茶企发展、茶农增收,西双版纳州两级法院厚植法治沃土以法护茶。
针对涉茶民事纠纷,法院快立快审快调快结小标的案件,最大限度降低诉讼对茶农、茶企生产经营的负面影响。充分运用智慧法院赋能审判,“云上”开庭、电子送达解决异地维权难。在毗邻茶叶种植、加工、交易地带以及古茶树群落,设立生态环境巡回审判点或法律服务点,实现司法保护与茶叶产业生态需求的“地理衔接”。
加强茶产业地理标志产品知识产权保护
西双版纳州现存古茶园面积超10万亩,保存了完整的古茶树群落和茶马古道遗迹。
2023年3月1日,《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同年,勐海县人民法院在贺开古茶树群落设立法律服务点,并围绕古茶树保护核心区域前移司法服务,一方面强力推进生态损害赔偿、生态环境修复、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严惩破坏环境资源犯罪;另一方面,致力保护古茶树的生态、经济、文化和科研价值,加强茶产业地理标志产品知识产权保护。
通过积极探索古茶树司法保护机制和司法服务举措,西双版纳州两级法院推动生态“高颜值”与高质量发展齐头并进,打造“生态司法+古茶树保护”绿色名片。
为产业发展构建良好法治化营商环境
近年来,勐腊县人民法院与各级保护区、检察机关、森林公安等构建起定期生态保护沟通协调机制,通过联席会议、案件通报等方式加强信息共享和协同配合,形成强大系统保护合力,整合司法资源,构建起刑事惩治、生态修复、源头预防等多方位司法保护体系。
近5年来,勐腊县辖区内破坏环境资源类犯罪案件数量呈显著下降趋势,从2020年的34件下降至2024年的13件,降幅达61.76%。
近年来,西双版纳州两级法院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和茶产业特点,依托行业部门联动,借力科技手段,针对涉茶类经营合同、劳务农资、知识产权等加大类案办理和指导力度,助力涉茶类经营主体快速解纷,为产业发展构建良好法治化营商环境。
同时,法院着力推进行政、司法、村(社区)、协会等多方各司其职、合力共管,实现“监测预判—预警提醒—行政指导—源头化解—司法维权—普法宣传”的闭环模式覆盖全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