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动态 > 法庭内外 > 正文
昆明市盘龙区法院:“调解+复盘+对话+倡议” 以轻罪治理激活社会治理新效能
发布时间:2025-07-01  责任编辑:汪雨春

近日,昆明市盘龙区人民法院联合盘龙区金辰街道办事处,依托“一室一中心”(即法官工作室和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案件调解暨法治警示活动,有效促推社会矛盾纠纷依法治理、源头治理。

活动聚焦一起因“一杯酒”引发的赔偿纠纷,采取深度调解、复盘警示、多元对话、集体倡议等形式,将个案化解转化为一堂生动的社会治理实践课,通过落实“抓前端、治未病”,推动轻罪治理体系现代化,激活社会治理新效能。

综治中心变身“法治会诊室” 多元共治化解心结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经审查认为,该案事实清楚、争议不大,且双方均有和解意愿。为有效修复社会关系,降低诉讼对抗性,同时深挖个案背后的普遍警示价值,盘龙区法院主动对接金辰街道综治中心,决定将附带民事赔偿调解环节前移至餐饮企业较多的辖区,并策划延伸开展以案释法、源头预防工作。

调解伊始,承办法官清晰阐释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法律性质、赔偿原则及责任划分。

  

在充分听取双方陈述、查明损失的基础上,法官与工作人员紧密配合,一方面引导被告人深刻认识行为危害及法律后果,促其真诚悔过、表达歉意;另一方面,帮助被害人理性评估损失。经过情、理、法交融的疏导,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当场签署调解协议,这场纠纷在民事赔偿层面实现了“案结事了”。

  

深度剖析 案件复盘直击“病灶”

调解协议墨迹未干,活动随即转入更具社会治理价值的复盘警示环节。法官、律师、民警、社区工作人员结合案情及类案,抽丝剥茧直击问题核心。

盘龙区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以理论结合实践,围绕案件发生原因及危害后果以案释法,向在场人员详细讲解了刑事实务中可能面临的刑事处罚、民事赔偿责任以及其他显性和隐性成本。

“一次不超三分钟的冲动,足以改写两个人甚至两个家庭的轨迹,代价何其沉重!”刑事审判庭庭长提醒大家,“有理”亦需“有节”,一时冲动、言行不当不仅会给个人、家庭带来严重后果和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危害社会公共安全,损害社会公序良俗,要以案为诫、心怀敬畏,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多维发声 共议风险防范之道

法院量身定制专题普法课堂,通过典型案例警示大家严守法律底线。

金辰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表示:“金辰街道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推进‘2+3(1)+N’工作机制实体化运行,充分发挥‘五社联动’机制优势,破除行业壁垒,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有效预防和减少各类社会矛盾的发生。”

派出所民警说:“此类因琐事瞬间升级的打架斗殴,是我们接处警的‘常客’。在感觉‘火气上头’时,应主动采取‘冷静一分钟’、暂时离开现场等策略,避免事态恶化。”

社区工作者说:“社区网格员就是‘流动探头’。我们计划在社区‘法律明白人’队伍中,培养一批擅长调解消费纠纷、邻里矛盾的骨干力量,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和事佬’。”

律师说:“法律是维护权益的武器。暴力不仅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会把自己从‘有理’推向‘有罪’的深渊。建议市民多了解一些基础法律常识,知晓行为的边界。”

餐饮企业代表表示:“这起案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计划进一步强化员工培训,重点提升对顾客情绪波动的敏感度和初期介入化解技巧,并优化对服务投诉的响应流程,力争把矛盾化解在‘第一声抱怨’阶段。”

社区居民代表说:“街坊邻居间、公共场合里,发生磕碰在所难免,关键是要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包容。希望多举办一些睦邻活动,讲讲‘六尺巷’这样的典故,营造和谐氛围。”

凝聚共识 从个案和解到行业倡议

活动最后,全体参与者共同签署了“预防化解用餐矛盾纠纷守法倡议书”。这份诞生于调解现场的倡议书,凝聚了各方智慧,明确了具体行动方向。

 

这场在综治中心上演的“调解+复盘+对话+倡议”实践,最终转化为一堂深刻的社会治理公开课,诠释了“办理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行业”的治理智慧,更打造了盘龙区法院探索轻罪治理体系建设的生动样本——一是重心下移,贴近源头。主动将司法服务延伸至街道综治中心,在最贴近矛盾纠纷发生地的地方开展工作,体现了司法为民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都市社区的创新发展。二是多元协同,综合施策。有效整合行政、行业、社区、专业力量,形成“调解+复盘+对话+倡议”的“组合拳”,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治理效果的统一。三是标本兼治,重在预防。通过警示教育、行业倡议、能力建设等手段,着力于“治未病”,从源头上减少类似轻罪案件的发生。四是柔性治理,修复关系。在依法处理的同时,更注重通过调解、道歉、倡议等方式,修复被损害的社会关系,促进社区和谐,体现了轻罪治理中恢复性司法的理念。

下一步,盘龙区法院将继续发挥司法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不断凝聚工作合力,让审判、调解阵地前移,让法治宣传触角下沉,共担源头预防责任,共同激活社会治理“神经末梢”,真正实现把矛盾纠纷化解于萌芽、消弭于基层,筑牢社会和谐稳定基石,书写好轻罪治理现代化的基层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