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动态 > 法庭内外 > 正文
绘就新“枫”景 护航彩云南
发布时间:2025-07-01  责任编辑:符晓

作为人民法院的“神经末梢”,人民法庭因为贴近基层、融入一线,成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前沿阵地。自“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以来,云南省全省人民法庭紧紧围绕服务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坚持“治”在前端、“理”在基层,形成了一批具有云南辨识度的司法实践成果。

 

 

深耕民族团结“石榴籽工程”

“没想到来法庭也可以边喝茶边把事情给解决了。”老李被拖欠多年的茶叶款,不到四杯茶的工夫,在法官的调解下,第二天就全部收到了,他不禁感慨。

“一杯消消气、二杯说说事、三杯谈谈心、四杯握握手”,是临沧市双江县人民法院勐库人民法庭弘扬当地茶文化,将“枫桥经验”本土化与“鲍卫忠群众工作法”时代化相结合,独创的“四杯茶”调解法。2023年以来,勐库法庭运用这一方法解决各类涉茶纠纷332件。2024年6月,该法庭挂牌成立了全国首个“鲍卫忠群众工作法调解室”。

勐库法庭只是人民法庭以司法浸润促进民族团结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全省人民法庭走村入寨、以心换心,打开了“法结”、解开了心结、促进了团结。

针对一些地方少数民族群众语言不通、习俗各异的特点,大理州、红河州、文山州等地法庭选聘汉白、汉彝、汉苗“双语”调解员,设立“金花调解”“火塘法庭”“梯田听证会”,将民风民俗融入纠纷化解,打造“双语调解+民族智慧”特色模式。

全省人民法庭还联动基层治理网络,通过巡回审判、院坝庭审、以案说法等方式,将案件审理过程变为普法公开课,推动法治观念、法治精神深入人心。如曲靖市富源县人民法院黄泥河中心人民法庭创新推广“圆梦民族调解流动工作站”,积极开展“法庭进村社、法官进网格”活动,让司法资源“走出去”“沉下去”。

织密生态环境“司法防护网”

普洱市思茅区是亚洲象群的重要栖息地之一。大象的“光顾”常常让村民的辛勤劳作付诸东流。2022年3月,思茅区人民法院依托思茅港人民法庭,成立了全国首家“人象和谐法律服务点”,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实现受损农户、保险公司和调解组织异地实时调解,推动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公众责任险快速理赔,“人象冲突”得到了有效化解。

全省法院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探索建立濒危野生动植物司法保护长效机制、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司法与执法联动机制、珠江流域(西江)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协作框架协议、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丽江倡议等机制,让绿水青山有了法治“靠山”。

大理州洱海源、昭通市赤水河源、保山市高黎贡山等地法庭积极与当地村民开展环保法治共建活动,将绿水青山保护内容写入村规民约;普洱发出《古树名木司法保护令》,为古树名木披上司法“铠甲”;“云南绿孔雀案”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为世界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十大典型案例;昆明环境资源法庭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成绩突出集体;环境资源审判微电影《那山那水那人》获第十届“金法槌奖”……

搭建沿边开放“法治服务器”

在耿马县人民法院孟定涉外法庭,一场涉外机动车交通事故纠纷圆满化解。张先生因为车辆在境外被人剐蹭,想要起诉对方,但被损坏车辆及相关证据均在境外,难以取得。通过法院与外事部门建立的协作联动机制,外事部门向境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调取了相关证据,经过法官调解,双方最终达成一致调解意见。

近年来,全省法院主动服务和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依托3个自贸试验区诉讼服务中心、国际商事调解中心和28个口岸法庭、国门诉讼服务站,用法治护航沿边开放。

昆明市官渡区人民法院磨憨人民法庭设立涉外法律服务中心,融合“云法庭”等审判服务设施,开发支持多国语言的“智慧司法终端”,联合商务部门建立边民互市纠纷“三调”衔接机制,完善国际商事纠纷诉前诉中衔接、“立审执一体化”工作机制,深入口岸、赶摆场、边民互市等场所开展普法宣传。

红河州河口县人民法院在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综合服务中心设立涉外民商事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和国门法院诉讼服务站,引入法律服务咨询公司、人民调解委员会、律师调解工作室,聘请辖区银行工作人员、民营企业代表等为商事纠纷特邀调解员,对接澜湄国际仲裁院设立调解工作站,打造诉讼、调解、仲裁“一站式”纠纷解决平台。

小法庭展现大作为,全省人民法庭因地制宜,打通了司法为民的“最后一公里”,彰显了新时代“枫桥经验”在云南的实践特色,以法治之笔绘制出一幅幅民族共融、边疆安宁的生动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