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动态 > 法庭内外 > 正文
“帕帕窝”调解室:法治之光温暖彝乡每一寸土地
发布时间:2025-05-15  责任编辑:符晓

在临沧市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乡,有一间充满温度的“帕帕窝”调解室。这里没有严肃的法台,却有温暖的火塘;不只有威严的法条,还有贴心的“双语”调解。四年来,这间扎根彝乡的调解室成功化解纠纷561件,调解成功率为80%,成为当地群众心中的“公平秤”和“连心桥”。

 

“双语”法官 让法律走进彝乡人心

乌木龙彝族乡的彝族俐侎人占总人口的68%,语言障碍曾是司法工作的难点。2021年,永德县人民法院设立了“帕帕窝”调解室,“帕帕窝”在俐侎语中意为“好好说”,旨在为彝族群众提供更贴近其文化和语言的司法服务。

调解室法官既是法学专业出身,又是土生土长的俐侎人,熟悉俐侎语言和风俗习惯,能够将复杂的法律术语转化为亲切的乡音,让法律真正走进群众心里。

多元解纷 传统与现代的智慧融合

乌木龙彝族乡地处冷凉山区,火塘是当地人取暖、议事、待客的重要场所。调解室巧妙地将火塘文化融入调解工作,让当事人在熟悉的氛围中敞开心扉,化解心结。

对于涉及家庭矛盾、相邻权等纠纷的案件,调解室邀请德高望重的“俐侎寨老”参与,结合传统情理与法官的法理分析,既解“法结”,又化“心结”。

针对土地、林地、饮水等复杂纠纷,调解室联合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及村“两委”组成调解团队,通过“群众说事、干部说理、法官释法”的方式,实现法、理、情的有机统一。

为方便外出务工的当事人,调解室充分利用线上平台,让身处异乡的群众也能通过手机远程解决纠纷,真正实现调解“零距离”。

 

山林共护 火塘调解化村民恩怨

村民张某华与张某权因林地权属纠纷积怨,于2023年8月诉至法庭。“帕帕窝”调解室采用“火塘+俐侎寨老”的调解方式,“寨老”以俐侎语讲述“山林共护”的祖训,法官结合民法典提出解决方案。最终,双方在火塘边握手言和。

“老一辈人说,山林分界限,人心不分家。”法官的话让在场群众深受触动。

村民感慨道:“国家法律和我们祖辈传下的道理是一样的!”

延伸服务 从矛盾化解到基层治理

如今的“帕帕窝”调解室不仅是纠纷调解站,更成为彝乡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通过培养36名“法律明白人”、设立“节日调解专班”和“赶集普法岗”,调解室构建了“小事不出寨”的解纷网络,将司法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近年来,乌木龙人民法庭收案量同比下降37.61%,法治成效显著。

“我们多走一里山路,群众就少跑一趟法庭;多懂一句民族谚语,法律就多一份温度。”法官的话道出了调解室的初心。在这里,法治精神与民族传统交融共生,绘就了一幅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