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丽江市古城区人民法院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以法治力量为支撑,主动融入区综治中心运行体系,探索出一条“法治赋能、多元共治、源头解纷”的基层善治新路径。通过创新机制、资源整合、延伸服务,法院与综治中心同频共振,让法治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稳定器”和“助推器”,绘就出一幅“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和谐“枫”景。
端口前移 搭建便民服务“立交桥”
古城区法院于2023年率先派员进驻区综治中心,积极探索“法院+综治”协同模式。自2023年8月进驻区综治中心以来,古城区法院取得了亮眼成绩单——调解成功案件477件、当事人自动履行或撤诉案件154件、申请司法确认案件323件。
当全市法院参与综治中心运行工作的大幕缓缓拉开,古城区法院再度发力,选派专业诉讼服务团队进驻综治中心,与区综治中心精心打造“先行调解工作室”,实现法院诉讼服务与综治中心运行协同互融,一站式提供法律咨询、纠纷分流、矛盾调解、现场立案、司法确认等诉讼服务。为进一步提升司法服务的便捷性和高效性,古城区法院在区综治中心张贴展示“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人民法院在线服务”等平台二维码,摆放要素式起诉状和答辩状示范文本。
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举措,古城区法院将司法服务职能精准延伸至矛盾纠纷化解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做到了让司法服务与人民群众“零距离”。
创新机制 打造多元解纷“终点站”
古城区法院依托区综治中心,坚持“共治、共建、共享”理念,创新“法院+综治”融合模式,通过机制联动、资源整合,构建起“前端预防、中端调解、末端解纷”的全链条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水平,努力让人民群众化解矛盾纠纷“最多跑一地”。
针对辖区民间借贷、金融借款等纠纷多发、频发的特点,古城区法院主动延伸司法职能,与辖区内的西安、祥和、寨鑫、象山等街道社区综治中心紧密合作。通过“社区调解+司法确认”的模式,成功化解了多起民间借贷、金融借款等案件。
古城区法院还积极推广社区联动调解、依托综治中心化解矛盾纠纷等有益做法,并引入在线调解平台,充分激发非诉解纷力量的积极性,帮助社区居民增强法律意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协同共治 织密基层善治“经纬网”
古城区法院旅游专门法庭立足辖区社会治理特色,构建起民族地区特色解纷机制。该庭管辖范围涵盖两个街道办事处,辖区内聚居着众多少数民族群众,呈现出旅游产业聚集、民族文化交融的显著特点。为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及旅游产业发展,法庭推行“一线工作法+多元共治”解纷模式。秉持“主动下沉”的理念,积极深入矛盾纠纷发生地,同时依托社区居委会及综治中心,汇聚村(社)干部、网格员等解纷力量,使纠纷解决更加贴近民生、深入民心。
今年1月,前来丽江旅游的游客俞某带着孩子在束河古镇景区内游玩时,小孩不慎被景区内马匹撞伤。俞某投诉至相关部门要求解决,综治中心及时组织各单位协同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经旅游专门法庭与其他职能部门联调联处后,双方于事发当晚达成了初步调解方案。为不影响俞某后续行程,相关职能部门继续开展调解工作,最终双方就赔偿事宜顺利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了人民调解协议。“本以为化解矛盾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没想到工作人员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就解决了问题,并让我获得了合理的赔偿。”纠纷解决后,俞某如是说道。
从“单打独斗”模式向“多元共治”体系转变,从被动等待的“坐堂问诊”方式向积极介入的“主动治理”策略迈进,古城区法院以法治之力激活了基层社会治理“一池春水”。
下一步,古城区法院将进一步完善驻点团队考核机制,推进线上调解平台深度应用,推动形成“预防—调解—诉讼”全链条解纷体系,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强劲的司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