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啊,这地再不还回来,春耕可就全耽误了!”四月初的清晨,一通夹杂着纳西乡音的电话打到了迪庆州维西县人民法院执行局。申请人和某乙的声音里透着焦灼,电话这头的执行法官深知这不是一起简单的土地纠纷——春耕在即,这起案件关乎申请人的好几亩耕地,错过春耕将直接影响他的生产生活。
这是一起租赁合同纠纷案。2016年,和某甲租用和某乙位于维西县康普乡某村的土地种植果树,双方约定租金按年支付,但自2020年起和某甲开始拖欠租金,双方在诉讼阶段自愿达成调解:约定和某乙放弃租金,和某甲需限期恢复土地原状并返还。2025年3月,因和某甲未履约,和某乙申请强制执行。
挂断电话两小时后,执行团队已踏上70公里的山路,并在途中反复研判案情:被执行人承诺的“尽快返还”是否落实?涉案土地上是否具备耕作条件?
当警车驶过最后一段蜿蜒的山路停在争议地头时,眼前的场景让人意外。土地不是已经恢复原状了吗?
“树干是砍了,还有600多棵树根留在不显眼的杂草里。”
“法官快看,我们的农机根本过不去!”
“牛棚挡着道,牲畜都下不了地!”
闻讯而来的村民很快围成一圈,七嘴八舌的诉说里透露着焦急。执行干警们立刻掏出笔录蹲在路边开始记录。
执行法官决定启动“基层治理”联动机制,立即与村党总支书记及村委会主任对接,确定由较为熟悉情况的村委会主任协助,一起化解难题。执行干警用现场村民的描述比对曾经的田埂,还原争议细节,村委会主任充分发挥熟悉本地情况的优势,从人情、传统、通行安全等角度切入,为化解矛盾提供支持。
大家来来回回在现场转了四五圈,当和解方案被提出来后,被执行人和某甲终于同意:“干警们来到现场帮忙解决纠纷,村委会主任也来协助,理说到这份上,我愿意让三尺。”
最终,被执行人和某甲签收了限期履行通知书,并自愿在自己的土地上留出道路供村民通行。至此,该案在春耕前圆满达成和解,双方当事人及村民都解开了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