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动态 > 法庭内外 > 正文
匠心调解暖人心 司法护航解纷争
发布时间:2025-04-14  责任编辑:符晓

在临沧市临翔区人民法院博尚人民法庭的调解室里,一份盖着鲜红印章的调解书为一起跨越高墙内外的离婚纠纷画上了圆满句号。承办法官李莹以当地传承数百年的制陶技艺为灵感,用司法智慧破解财产保管难题,以“五步匠心调解法”为指引,让这起涉及服刑人员的特殊案件既守住法律底线,又传递司法温情。

 

临翔区博尚镇碗窑村是一个有着300多年制陶历史、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誉为“中国碗窑土陶文化之乡”的村庄。博尚法庭立足辖区土陶文化,从传统制陶技艺中引申和挖掘出了“五步调解工作法”。

高墙内外的诉求 一纸诉状牵出百万补偿款分割纠纷

2024年3月,博尚法庭收到临沧监狱转来的一起特殊离婚诉讼。服刑人员石某起诉要求与妻子杨某离婚,主张孩子抚养权及分割101万元征地补偿款,并申请冻结杨某账户资金52万元。卷宗里附着一份手写的特殊申请,字迹工整却透着焦灼——这个因刑事犯罪正在服刑的当事人,担心夫妻共同财产被不当处置。

“补偿款是全家未来生活的保障,必须妥善处理。”承办法官李莹立即启动涉特殊群体案件绿色通道,依据“五步调解工作法”中“挖土取泥”的要求,广泛收集信息,全面掌握矛盾纠纷争议点,48小时内完成保全审查,依法冻结杨某账户30万元。通过远程视频系统,她仔细聆听了石某的诉求:双方于2016年结婚并共建房屋,2018年石某入狱,2020年家里因高速公路建设获征地补偿款101万元,现夫妻感情破裂要求分割财产。

 

三次进监所 司法温度融化信任坚冰

为查清案件事实,李莹三赴临沧监狱。提审室里,她注意到石某反复摩挲着孩子的照片,当即决定采取“情感破冰调解法”。“孩子刚上小学,上次见爸爸还是三年前吧?”看似随意的家常话,让原本拒绝调解的当事人逐渐打开心扉。

庭审现场,李莹特意安排杨某带着孩子参与调解。当8岁的孩子隔着玻璃喊出“爸爸”时,石某瞬间红了眼眶。亲情感化促成调解突破:双方自愿离婚,孩子由杨某抚养,30万元补偿款归石某所有。但新的难题接踵而至——如何确保这笔钱安全存续至石某刑满释放?

在此过程中,李莹依据“五步调解工作法”里“浸泡过滤”的步骤,将矛盾纠纷进行分类,组织不同力量协助处理。她深入分析案件中的情感因素、财产因素等,为后续调解做好准备。

创新财产监管 一张“定制存单”背后的司法智慧

“常规操作是交由家属代管,但刑期漫长存在风险。”李莹创新采用“财产监管+司法见证”模式,先后协调监狱管理、金融监管部门和银行,量身定制“司法监管存单”:该存单由法院干警持石某证件代办,设定“本人持证支取”特别条款,既规避保管风险,又保障当事人财产权。

这一过程如同“五步调解工作法”中的“制作陶坯”,李莹谨慎地厘清法理情理的结合点,“一案一策”制定调解计划。

调解书送达时,杨某提出30万元系定期存款,提前支取将损失利息。李莹当即启动“线上司法确认”程序,通过远程调解平台促成补充协议:存款到期后本息分离,本金转入监管账户,利息归属杨某。为确保财产保全无缝衔接,法庭还主动协助当事人办理续保手续,避免“空窗期”风险。这恰似“装窑烧制”,协调联动乡村解纷组织循序渐进开展调解疏导工作。

 

“五心工作法” 传统技艺赋予调解新内涵

该案的成功化解,正是博尚法庭创新“五步匠心调解法”的生动实践。李莹将当地三百年制陶智慧融入司法实践,总结出“挖土取泥·广泛收集定纷基、浸泡过滤·分层析理明是非、塑形定胚·因势利导制方案、装窑烧制·梯度疏导化心结、出窑成器·双效固化续温情”的调解方法论。在她看来,办理家事案件就像制作博尚陶器:“既要把握法律火候,更要注入司法温情。”

最终,案件来到“定协议促履行,‘出窑成品’见成果”这一步。制发调解书、司法确认书,赋予调解协议的司法强制力。

结案当天,石某通过监狱管教民警转交感谢信:“没想到法官能为我把后路想得这么周全。”杨某也特意送来锦旗,“司法为民”四个烫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起普通又不普通的离婚纠纷,见证了新时代基层法官守护公平正义的初心,更彰显了司法改革背景下“如我在诉”的为民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