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动态 > 法庭内外 > 正文
跳动火苗中的解纷之道
发布时间:2025-04-01  责任编辑:汪雨春

昆明市禄劝县人民法院团街人民法庭坐落于红旗山脚,辖区居住着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近年来,团街法庭以“火塘”文化为切入点,将“枫桥经验”与“火塘文化”深度融合,创新推出“火塘调解”普法宣传文化品牌,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在跳动的火苗中绘就“调解有温度、审判有情怀、普法有回响”的暖民“枫”景。

火塘调解:融情于法,化干戈为玉帛

“火塘不熄,情谊不断”。禄劝县团街镇一直有“围火议事”的传统习俗,团街法庭巧妙利用这一习俗,打造了“火塘调解”特色模式。通过巡回审判、调解送达等的方式,与村民、当事人围坐在火塘边,一边取暖,一边把民族习俗和法律法规融合起来,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给大家讲解法律知识。

在一起苗寨里的相邻纠纷案件中,双方当事人你一言我一语,诉说各自的诉求。团街法庭法官干警赶到现场后,通过唠家常的方式,与当事人摆事实、讲法律,利用“面对面”协商疏导双方的情绪。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原本僵持不下的双方终于握手言和,并当场签订了调解协议。

通过“火塘调解”,大量纠纷得以有效化解。2024年,团街法庭累计办结468件民商事案件,调和申请撤诉案件335件,调撤率为71.27%。

 

 

火塘边巡回审理:让司法更有温度

团街法庭积极传承“背着国徽去开庭”的优良传统,将巡回审判与民族特色深度融合。选取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案件,深入村寨,以贴近生活的方式开展巡回审理工作,精心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火塘边”巡回审理模式。

一方小小的火塘,既是生火取暖之地,也是文化传承精神寄托之地。将火塘文化融入巡回审理,不仅能有效化解纠纷,更能彰显司法的柔情。

在处理一起赡养纠纷时,考虑到天气严寒,老人年事已高且行动不便,团街法庭法官干警将庭审搬到老人家里的火塘边,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巡回审理”。温暖的火塘营造出的轻松氛围,伴随着噼里啪啦的柴火燃烧声,当事人之间的抵触情绪逐渐消融,最后,法官以“乌鸦反哺”的故事作为切入点,将赡养老人的法律规定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融合,进一步开展调解工作。

经过耐心的调解,事情终于迎来转机,老人的子女愿意承担赡养费,并轮流照顾老人。在温暖的火塘边,赡养协议不仅得以当场履行,法官还通过以案释法,让旁听村民受到深刻教育,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

 

 

火塘普法:用法治星火点亮乡村

普法有道,润物无声,团街法庭常态化将火塘文化融入普法宣传中,法庭干警与村民围坐火塘旁唠家常、聊困惑,定期在火塘边开展法律宣讲,从群众关心的小事入手,用彝语、苗语等民族语言讲解婚嫁彩礼、反家庭暴力等方面的法律知识,用“小故事”讲“大道理”,引导村民知法懂法守法、遇事找法、办事依法。

团街法庭用乡间的一处小火塘点亮了基层农村法治教育的“明灯”,将冰冷的法律法规化作冒热气的家长里短,将法治“好声音”传递到老百姓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