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服务云南高质量发展 > 正文
丽江市:从精准服务到全域护航,法治为营商环境“提质赋能”
发布时间:2025-08-05  责任编辑:符晓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云南省10件惠企实事实施以来,丽江市以“法律服务站+精准普法+制度保障+行业深耕”的“组合拳”,让法治温度传导至企业发展全链条。

创新服务模式,打造企业身边“法治便利店”

“不用出园区就能找律师审合同,服务站还帮我们梳理了法律风险清单,太方便了!”作为云南省“3815”发展战略目标法治领域重点项目,华坪产业园区一位企业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公共法律服务站的“零距离”价值,成为企业身边的法治“便利店”。服务站墙上,法律援助、纠纷调解等6项服务流程以“图文+二维码”清晰公示,智能终端“法律服务机器人”与每周二、周四驻点的云南千舟律师事务所团队形成“人机协同”模式,全方位回应企业法律咨询、法律援助需求,实现法律服务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在古城区文化街道,另一重法治惠企实践同样亮眼。依托“文化红”党建联盟,街道在企业聚集区设立综治工作站,创新“1+1+5”联创模式——“党建联盟+企业综治站+5个综治组”,针对工业企业密集、流动人口多的特点分类治理,将法治服务深度嵌入生产经营各环节。

“我们正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建立法律风险预警清单,让企业提前‘避坑’。”丽江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服务端口前移的创新是丽江法治惠企的核心逻辑,不仅解决企业“找法难”,更主动预判风险“治未病”。

 

 

深化法治体检,匹配企业需求“精准度”

丽江持续深化法律服务进企业专项活动,依托“万所联万会”平台提升服务质效,通过开展“法治体检”、讲座,提供法律咨询等形式,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法律服务。针对28家律师事务所,量化其深入民营企业服务的频次,聚焦劳务用工、商事合同、知识产权等高频法律问题,组织律师深入企业、工地宣讲民法典、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强化企业及职工的依法维权意识。

同时,积极动员律师参与商会调解,优化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律师在企业间、企业与员工间的调解作用充分发挥,有效降低了企业纠纷解决成本,提升了处理效率,让法治服务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靶向破解难题,直击企业发展急难愁盼

“用户信息收集怎么避开红线?”在“民法典进企业”宣讲会上,律师以民法典为核心,指导企业建立用户授权、风险评估、技术防护同步的数据收集“三同步”机制,精准回应互联网时代的合规难题。

此外,针对企业全生命周期风险,律师深入辖区企业,结合民法典、公司法,为小微企业破解合同纠纷、劳动用工、知识产权等难题,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助力企业规范运营,降低法律风险。

突出行业特色,当好文旅企业“法律医生”

“要明确区分‘个人原因退订’与民法典规定的‘不可抗力退订’。”在丽江“和和美美”文化旅游法律服务站,律师正指导民宿经营者修订退订条款。

针对企业服务需求,该服务站为文旅业态推出“一业一策”精准服务,组织党员律师团队每年开展“文旅企业法治体检”,深入景区、旅行社等,为企业提供合同审查、合规指导等贴心服务。律师如同企业的“法律保健医生”,帮助企业排查法律风险、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助力企业实现稳健发展,提升丽江文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聚焦新兴业态,温暖快递行业“奔波者”

丽江市司法局联合市委社会工作部走进快递物流园区,以“先问需、再普法”的模式送上“法治服务包”。在前期走访摸准需求后,律师摸清企业法律需求,讲座内容直击痛点。在婚姻家庭领域,用“婚前房产增值分割”“离婚家务补偿”等案例解读民法典;在行业风险方面,围绕《快递暂行条例》讲清包装回收职责与“实名收寄、开箱验视、过机安检”的强制性,并围绕真实案例划明红线;在规范用工方面,从企业管理角度讲明用工合同规范,降低经营风险。

党员志愿者化身“法治传递员”,送上印着“法律小贴士”的环保袋、雨伞、扇子等日用品。“既能遮阳挡雨,又能学法律,太贴心了!”快递小哥的点赞,道出了“法律融入日常”的温度。这种“问需+普法+服务”的方式,让法治既精准又暖心。

推进制度创新,为企业经营“减负增能”

“每月1日至15日,非紧急情况不开展行政检查。”丽江市司法局与市场监管局推出的“企业安静期”机制,通过联席会议规范检查行为,强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各级公共法律服务站形成“减负+赋能”组合拳。

为确保制度落地,丽江公开征集违规线索,以刚性约束为企业留出“安静经营期”。这种“减法优化执法、加法强化服务”的思路,成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创新内核,让企业能专注经营、轻装上阵。

从园区“便利店”到全域服务网络,从“企业安静期”到新业态护航,丽江以全链条法治赋能,让法治温度成为营商环境的鲜明注脚,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