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深入推进云南政法工作现代化 > 携手·平安共前行 > 正文
临沧市昔宜村:党建带旅游 治理更高效
发布时间:2024-08-08  责任编辑:符晓

昔宜村位于临沧市云县漫湾镇西北部,地处省城联接临沧高等级公路的咽喉要道,位于“百里长湖”核心区域,是昆明和大理进入临沧的“第一村”,被称为临沧北大门。全村国土总面积57.5平方千米,辖26个村民小组。

近年来,漫湾镇昔宜村充分发挥组织架构、资源聚集、功能完善的优势,着力在载体创新、共建共享、带动发展等方面创先突破,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推进旅游发展,先后被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命名为“最美乡愁旅游地”“金牌旅游村”和“农文旅融合发展参考案例”,并以旅游发展推动基层治理“提级增效”,互补互进,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党建为核,凝聚基层治理合力

紧抓“澜沧江党建示范带”创建机遇,坚持党建引领为核心,积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创新“党支部+管委会+网格长”的组织模式,在澜沧江百里长湖旅游链上建立旅游党支部,搭建起“村党总支—村党支部—村组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党组织体系,组建景区管理委员会,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将村组干部、基层治理专干、村辅警、老党员、村民代表等人员引入“网格化服务”,拧成“一股绳”,形成基层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一核多元、共建共治”模式,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基层治理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法治为本,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持续做好摸排走访,定期开展矛盾纠纷风险分析研判,坚持包保化解信访和矛盾纠纷积案,提高化解成功率,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社会治理效果。强化法治宣传,深入推进“八五”普法,持续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坚持每月常态化在“慢旧街”赶集日开展普法宣传,引导群众树立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导向,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昔宜村蔚然成风。创新数字技术,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路径,建成综治中心办公场所、议事亭、信访接待室和调度室,第一时间掌握治安情况,实现昔宜村景区智能管理无死角,通过智治支撑提升风险隐患防范化解能力。

 

 

群众为根,力促基层治理全过程

以群众为主体,听民声,汇民意,聚民智,全力抓实基层有效治理。充分发挥沪滇援助、电厂援建、“四位一体”等项目资源优势,不断完善道路亮化、街道绿化、村庄污水处理等设施。持续推行林长制和河(湖)长制,将保护澜沧江同绿美村庄建设、爱国卫生“七个专项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合为“一盘棋”,从源头治理滥用农药、乱扔垃圾、焚烧秸秆等农业地面污染源,不断提高绿化、美化、彩化、亮化水平。截至目前,共新增花卉7000盆、新增果苗3000株、新植林木2000余棵,新增绿化美化面积2600余平方米、增光灯200盏;累计组织600余人次开展人居环境绿化美化清扫活动,切实提高村居综治管理水平和文明卫生、维稳等工作效率。

发展为先,提升基层治理成效

充分挖掘民俗资源,以引进外来经营主体的方式打造昔宜特色的江畔酒店和青年旅社,改造完成1000平方米的特色青年旅社;加强码头运营管理,借鉴公司发展模式,全面打造“运营码头”,完成建设提升码头商铺20间;依托澜沧江流域产业基础,以种植芒果、坚果、沃柑等瓜果为载体,打造江畔田园,新植芒果树、橘子树、芭蕉树等经济果木;利用区位优势,围绕节假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积极组织开展昔宜村水上乐园、徒手摸鱼“亲子游”活动,吸引游客举家出游;按照设施美、绿化美、路域美的“三美”要求,推进绿化、美化214国道和景观路建设。加大旅游项目谋划、争取、实施力度。2023年以来,累计投资1010万元,完成漫湾电厂援建榕树湾片区柑橘产业农业设施配套、“四位一体”项目建设,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景区服务能力和接待水平全面提升,通过旅游发展不断促进基层治理成效。

文化为魂,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入挖掘美丽乡村的民族特色,积极开展特色民俗活动,深挖江边流传的“落龙寨传说”“啊昔啊宜的传说”“神州古渡的由来”等美丽传说,通过文旅搭台,经济唱戏,谋划好各类节日主题系列文旅活动,全面提升最美乡愁旅游地发展水平,呈现民族文化大餐“一站式”游玩体验,让游客领略到彝族的火把节、打歌、山歌对唱,布朗族的蜂桶鼓舞等民俗文化,不断提升江畔乡村旅游要素。深化澜沧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建设,近年来,先后成功承办澜沧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创建联盟主题活动、“最美乡愁旅游地”文化美食节、第二届临沧·百国华侨华人联谊会,以文化活动助力基层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