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昆明市东川区全面推动执法司法案件(事项)当事人监督评价回访工作,把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转化为司法机关的工作整改清单,以实际行动助推政法工作现代化。
截至6月底,全区政法机关已邀请办事群众扫码评价12757件、报备862件、推送评价551件次。
以评促改,做好“后半篇文章”
东川区坚持以民为本,一码赋能,推进监督形象化、范围具体化、反馈有效化,确保评价回访落地有声。
各政法单位“一把手”抓总,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方案,结合实际组织专题培训,规范工作流程,开展政法干警谈心谈话,引导政法干警主动“亮码”开展评价工作。各政法单位在服务窗口摆放评价回访码,在服务大厅设立监督评价回访窗口,干警全员赋码,多形式主动“亮码”。通过群众评价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分析数据倒逼工作落实,将工作置于群众监督之下,转变作风、提升效率。
在工作推进过程中,东川区注重党建引领,将评价回访工作作为“党建+业务”的一环,邀请群众评价融入党员干部“亮身份、亮承诺、亮职责”,激发党员争当模范。同时,做好数据分析,针对问题提出整改措施,督促工作落实。
2023年9月,一名辩护律师反映,向东川区人民检察院递交法律文书两天后,联系检察官被告知仍未收到,建议加强对接工作,提高文书流转效率。
东川区检察院检察长立即组织召开工作专班会议进行分析研判、甄别认定、核实整改,并推动相关部门建立了文书材料当日流转机制。
之后,检察长电话回访了当事人,对律师提出的意见建议表示感谢,并告知整改结果。“真评真改,文书材料当日流转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今后办事更方便。”该辩护律师对东川区检察院的工作表示肯定。
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才能让群众真正感受司法机关的温度。东川区坚持“评与访”并重、“查与改”贯通、“建与治”结合,在突破中打通司法机关与群众的“最后一厘米”,推进评价回访工作走深走实,提升群众满意度。
融合普法,力促质效双提升
东川区积极推进“评价回访+普法”,不断提升评价回访工作广度、深度、力度,推动形成全方位深层次的评价回访新格局。
搭“顺风”普法拓宽评价回访广度。东川区在各公共法律服务窗口、各实体平台放置“乡村法治通”法律机器人,接受群众法律咨询,开展评价回访工作;在区、镇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设立“中小微企业咨询窗口”,让群众有效反映诉求,及时作出评价;深入开展“法律六进+N”,组织开展法治讲座和法治体检活动,在活动中推进评价回访工作,提高群众知晓率。
面对面普法延伸评价回访深度。例如,东川区检察院在案件办理完成后,走访案件当事人和群众,与他们面对面交流,主动延伸检察服务职能,联动东川区人民法院、区妇联、村委会合力化解家庭矛盾。同时,邀请人民监督员走进群众家中,了解群众实际诉求,进行法治宣传教育,传递检察温情。
多形式普法加大评价回访力度。东川区采取“走出去”的方式,持续开展“万名政法干警进万村”等活动,走村入户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扫码监督、客观公平做出评价;研判梳理适时开展二次回访,主动告知当事人整改情况,并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宣传,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监督评价回访工作的知晓度、关注度。
东川区通过“指尖上的行动”让评价回访有声有色,坚持民意导向、聚焦存在问题、注重问题整改,以群众对执法机关和政法队伍的直观评价,作为检验作风革命、效能革命成效的“试金石”,不断推动执法司法工作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