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近年来,红河州绿春县司法局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司法行政系统主责主业,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全“绿”以赴,积极推进司法行政工作与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双促进,“春”风送法,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不断提升辖区各族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
同绘法治同心圆,共筑幸福中国梦
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组织学习各类法律法规,引导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和“五个维护”的自觉性,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作为理论学习中心组、清晨读书班、“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确保干部职工学实、学深、学透,提升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
优化法律服务,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暖心工程
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有机结合,把公共法律服务作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暖心工程,不断为各族群众提供精准、普惠、便捷、优质的法律服务。今年以来,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22件、公证案件57件;全面推行并用好“一村一法律顾问”,92个村(社区)实现了法律顾问全覆盖,为92个村(社区)各配备1台“乡村法治通”法律服务机器人,弥补村(社区)法治资源欠缺、法律服务力量不足的短板,为各族群众遇事找法、办事依法提供了有效的渠道和指引。
以“民族团结一家亲”意识,调处化解各族群众矛盾纠纷
带领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开展民族领域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做到全面排查、源头化解、精准盯防、高效管控。全县现有人民调解委员会104个、人民调解员773人,今年以来全县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87件,调解成功281件。“遇事找法、化解矛盾靠法”已成为各族群众的共识。
植根民族文化沃土,打造民族特色普法品牌
针对边境民族地区山高路远、语言障碍等普法推进障碍,采取民族干部宣讲法治、民族语言解读法治、用民族文化传播法治、用民族节庆展示法治,深入开展“153”法治边关行双语宣讲活动和“法治走边关”系列活动,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加听得明、记得住、用得上法律法规。累计开展“153”法治边关行双语宣讲活动30余场,覆盖3个边境乡镇7个沿边村委会48个村民小组。发放宣传资料4000多份,接受群众法律知识咨询200人次。
将普法融入民俗。以“都玛回家”等哈尼族的传统习俗为契机,组织普法工作人员身着哈尼族服装,用“汉语+哈尼语”的方式在活动现场结合鲜活的案例对家庭婚姻等相关条文进行解读。
探索普法系列短视频。将绿春元素、地方特色和普法结合起来,打造了“跟着阿皮所长学法律”线上普法栏目,采用哈尼族语言解说婚姻家庭、未成年人和妇女权益保护、农民工权益保护等法律常识,用群众听得懂,听着亲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法律知识,打通普法与少数民族群众“最后一公里”。
以文化涵养法治,以法治浸润人心
打造特色法治文化阵地,筑牢边疆普法工作基石。让广大居民近距离领略法治文化、感受法治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宣传教育的熏陶,在娱乐休闲中培养良好的法治意识,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目前,全县建成1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1个县级法治文化广场、10个村(社区)法治文化阵地和13个抵边联防所法治文化阵地。
建设一支“带不走、留得住”、扎根基层、群众身边的少数民族普法队伍。通过挖掘选拔、培养教育、组织宣讲,着力培养村级“法律明白人”,不定期开展法律知识培训,不断提高“法律明白人”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他们人员熟、地况熟、语言通的优势,广泛宣传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宣传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引导人民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法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