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大建设 > 平安建设 > 正文
大理州永平县龙街镇:“2344”模式推动基层多元共治
发布时间:2024-12-11  责任编辑:符晓

近年来,大理州永平县龙街镇始终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探索“2344”工作法,采取干群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等方式,着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信访问题化解在基层、风险隐患提前预防,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开好两场会议凝共识

始终将社会治理工作作为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开好党员会议。定期召开党员会议,将基层社会治理、综治维稳、普法教育、矛盾纠纷研判等纳入重要议事内容,通过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定期通报相关政策及工作开展情况,通过盯住“关键少数”,凝聚基层治理共识。二是开好协商会议。采取院坝协商、院坝话治安、火塘普法等形式,把群众普遍关注、集中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协商重点,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了解情况,充分汲取群众智慧和力量,切实剖析具体案例,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管”。

 

 

发挥三个作用聚合力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群众全面参与“三大作用”,用心用情用力办好为民实事,把人民群众的“烦心事”变成“暖心事”。一是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整合包村工作组、村“两委”、驻村工作队等四股力量,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进基层治理效能提升,形成县、镇、村多级联动工作格局,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二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采取“总支牵头、支部包片、党员包户”的模式,引导党员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带头遵守村规民约,第一时间将问题解决在家门口,切实当好政策“宣传员”、村情民意“信息员”和矛盾纠纷“调解员”。三是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聚焦群众所忧所盼所系,结合矛盾纠纷排查、走访慰问等工作,常态化收集问题诉求和意见建议,并将好的意见建议纳入村规民约,切实提高群众参与度。

 

 

深化四项机制提质效

按照“多网合一”理念,整合工作力量全面参与社会治理工作。一是深化网格管理机制。组织全镇网格管理员开展矛盾纠纷和社会问题动态摸底排查工作,及时上报排查情况和化解进度,同步建立完善重点人员台账,明确责任人,制定具体措施,做到横到边、竖见底、零遗漏。二是深化普法下沉机制。结合乡村振兴、护林防火、绿美乡村建设等中心工作,按照“管行业必须管普法”要求,组织普法工作队下沉一线,常态化入户开展农业产业发展、爱国主义教育系列宣传活动,实现重点领域、重点小组、重点人群宣传“全覆盖”,不断提高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三是深化分析研判机制。在各村“一周一分析、一月一研判”基础上,定期组织政法单位、行业单位到村开展分析研判,精准梳理各类矛盾纠纷,压实管理责任,确保精准管控、精准化解。四是深化监督约束机制。围绕爱国守法、正确婚恋观、孝老敬亲等8方面内容,修订村规民约,积极引导群众树立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转变农村地区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等陋习。

 

 

抓好四件实事促治理

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做到保平安与促发展两手抓、两促进、两不误。一是抓好矛盾纠纷化解。完善各类矛盾纠纷台账管理,按风险等级划分为高、中、低风险三类,组织村“两委”、小组长、网格员进行挂包调解,充分依托镇级综治中心、公安、司法等力量,对高风险案件挂包化解,今年以来完成各类矛盾纠纷化解235件。二是抓好人居环境提升。将人居环境整治量化为“三洁一绿一规范”标准,让广大村民成为环境整治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变“党员干群众看”为“党员群众一起干”。三是抓好产业发展。持续巩固泡核桃、畜牧业、野生菌等传统产业,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四是抓好民生保障。持续把惠民生、解民忧、暖民心的实事办好、好事办实,严格落实各类救助和保障政策,做好风险评估,及时开展思想教育、心理疏导、人文关怀和跟踪帮扶,有效预防各类极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