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大建设 > 平安建设 > 正文
临沧市云县:发力基层治理,绘就幸福“枫”景
发布时间:2024-09-29  责任编辑:符晓

房子老旧,入村路不畅,山体滑坡……临沧市云县茶房乡村头村小中山二自然村依山而建,由于基础设施薄弱,给世代居住于此的18户村民带来了诸多不便,直到他们住进“新房”。

 

 

干净整洁的道路,富有设计感的农家小院整齐排列。7年前,小中山二村的村民杨国琴搬迁到茶房乡村头村新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房子又大又干净,共2层半有200多平,足够家里5口人生活。”杨国琴说,易地搬迁点宽敞的水泥路、干净的排水沟,无论去哪儿都方便,再也不用担心发生山体滑坡了。

 

 

近年来,茶房乡综治中心在县委政法委,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常态化分批次走进各易地搬迁户家中,宣讲易地搬迁优惠政策,解开了村民不愿搬离的心结。占地超4万平方米的安置点,迎来了易地搬迁农户30户127人。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不是一蹴而就,不仅要群众住得“美”,还要过得好。

轰隆隆作响的磨豆机运转起来,金黄的豆汁顺着管道缓缓流出。经过点化凝固,这股流出的“琼浆”铺就了一条通向致富的路。“我家的豆腐脑有甜咸口味,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两桶。”杨国琴说,以前只能靠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营生,现在不仅可以做农活、就近打零工,还能靠手艺摆摊,相比以前收入翻了好几番。

 

 

为强化基层治理,安置点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联动模式。发挥党支部力量,根据搬迁对象家庭情况,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并将搬迁户纳入新农合、农村低保等社会保障体系。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建立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创业服务中心,采取“党支部+劳务公司+企业+搬迁农户”模式,组织劳动就业培训,输出劳动力转移就业22人,公益性岗位就业2人,实现有劳动力的家庭至少1人稳定就业。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发展目标。

从被动管理到主动管理,再到管得“好”。茶房乡创新管理制度,充分激活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主动性。“除了自家小院,我还要操心院子外的卫生,打扫干净能得积分换生活用品呢。杨国琴说,安置点实行“三户一周”轮值保洁,村民互相监督,大家都主动参与村容村貌的工作中。如今的安置点,村庄规划、污水治理、垃圾治理、村容提升等工作成效,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从“要我治理”到“我要治理”,茶房乡主动创新管理机制、规划管控责任,充分发挥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让群众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人”。党员干部与群众“齐发力”,共同营造更加和睦的邻里关系,培育更为文明的乡风民风,增强共同富裕的坚定信心,合力打造“美丽茶房”。县委政法委副书记说,要切实做好基层治理工作,首要前提是全力保障群众的居住舒适、出行方便、医疗便捷、环境安全等需求得到满足,他们便能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

 

 

在采访杨国琴的过程中,她的脸上始终绽放着灿烂的笑容,自始至终未提及“幸福”一词,然而,幸福二字却仿佛时刻镌刻在她的脸上。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