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大建设 > 平安建设 > 正文
临沧市:快乐村的快乐治理秘诀
发布时间:2024-08-14  责任编辑:符晓

近年来,临沧市云县快乐村始终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切实把群众诉求解决在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形成了党建引领、上下联动、纵横协调、全民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新格局,找到了快乐治理秘诀。

党建引领,凝聚基层社会治理之魂

快乐村坚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实施“基层治理多元共建工程”,持续推进基层党组织体系网引领社会治理体系网,做到一个网格一个阵地,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促进多方联动、多级发力、多层融合,健全网格组织体系,让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触角”延伸到乡村每一个角落,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结合实际,在辖区内开展网格化治理,分别由村党总支书记、党小组长、党员担任网格长。在信访、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调处工作中,充分发挥基层网格长了解民情、民意、纠纷症结清楚等优势,妥善化解调处各类诉求、信访、纠纷事宜,真正实现“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

 

 

“三治”融合,夯实基层社会治理之基

快乐村“三治”融合发挥“1+1+1>3”的治理效能,打开基层社会治理共治共建新格局,破解基层治理“大难题”。

提升村民自治能力。修订村规民约,重点将社会治理工作纳入村规民约,助力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形成。开展火塘会、户院会等,以唠家常的方式倾听群众呼声,2023年,共收集社情民意50余件,电杆更换等30余件民生实事得到落地落实,切实打通了服务群众“神经末梢”。

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议事决策机制,规范落实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围绕村级重大事项、村级日常性事务,全方位增加工作透明度,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激发村民主动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群众法治观念。开展普法进万家活动,提升群众法律意识,共同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充分发挥“法律明白人”作用,紧紧围绕村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法治需求进行普法,实现普法教育常态化,将情理法相结合,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深化“警保联控、警民联防”治安防控机制,“一村一辅警”常态化查纠劝导农村违法违规行为,从严从快处理一切违法乱纪现象,引导群众通过法治方式来化解和处理各种矛盾纠纷,持续增强群众法治观念,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创新乡村道德建设。开展优秀文化教育,充分发挥当地晓街乡红色文化优势,大力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宣讲,做到以德铸魂、以德化人、以德促行,把德治融入基层治理各方面。开展“最美家庭”“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等一系列创建评选活动,树立典型,充分调动起广大群众参与创建评选活动的积极性,形成人人参与、户户争创的浓厚氛围,社会家庭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人民群众道德观念明显增强,各种不良社会现象得到了明显遏制。

组建“快乐打歌队”丰富群众娱乐活动,以云南特色“打歌”的方式,将基层治理内容融入一首歌、一出戏、一支舞之中,在给群众带去欢笑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德治之风席卷开来,以德治力量为基层治理“加码添力”,推动社会民风“淳”起来、精神文化“富”起来。

 

 

广聚人才,激活基层社会治理之能

广聚各方人才,形成人才合力,为基层社会治理赋能。吸纳退役军人、女性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人30余人,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重点人员管控、关爱留守人员等工作,有效充实基层社会治理队伍。

狠抓基础教育,为青少年成才创造良好环境,近年来,快乐村涌现清华大学、中南大学等多名985、211、“双一流”大学学子,通过培养人才、建立村级人才库,激发“人才效应”,推动形成了让村民“入圈”、治理“破圈”、幸福“出圈”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在“治理秘诀”加持下,快乐村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逐步形成,各项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成效逐步转化为群众看得见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村牢记殷殷嘱托,感恩奋进谋发展,村民团结一心、日子越过越红火,一幅社会安、农村美、百姓富的幸福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