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大建设 > 平安建设 > 正文
警民和谐共建 “义”心守护平安
发布时间:2024-07-24  责任编辑:汪雨春

今年以来,红河边境管理支队新街边境派出所秉持“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理念,锚定辖区治安形势,充分发挥群众力量,探索建立河口县首支“守护莲心”群防群治义警队,通过激活基层社会治理“末梢神经”,不断增强实力、激发活力、提升战斗力,以每个村社、学校、企业的“小平安”汇聚辖区的大平安大稳定,为守护辖区平安夯实基层基础。

党建引领,凝聚治理合力,全面推动队伍建设成立

一是下好精准研判“先手棋”。所支部坚持内外部“双轨”隐患排查的模式,针对辖区“三县两市”交界,交通事故、矛盾纠纷、盗窃等警情多发的复杂治安形势,组织召开“两队一室”形势分析会3场次,梳理治安管控重点时段、重点地段6个。发动三个警务区民辅警深入辖区召开警民恳谈会8次,走访收集社情民意7条,梳理辖区治安风险隐患点4个,将调查研判结果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基础。

 

 

二是打好统筹谋划“主动仗”。所支部始终发挥“头雁效应”,坚持党建与业务相结合,先后3次召开支部会议研讨,明确义警队伍架构、组建原则、运行机制、保障落实等内容,收集党员意见建议11条,并结合调查研判情况细化完善实施方案,专题向乡政府报告并推动举行河口县首支义警队启动仪式,为义警队创建工作搭建坚实的平台。

三是铸好建设保障“同心圆”。汇报协调撬动党政资源,建立队伍建设、积分管理、综合保障等机制5个,配备反光背心30套,警棍、警叉、盾牌、强光手电等装备6组。紧贴“智慧乡村”建设,运维监控设备6台,组织义警队开展基础性操作学习4场次,配合派出所开展网上治安巡防23场次,形成了“党政主导、公安主抓、群众主力、全民共享”的运作模式。

健全队伍,明晰责任分工,有效推进机制实际运行

一是在队员发展上“出新招”。在覆盖落实“一区一警”基础上,通过线上发布自荐令、线下口口相传等多渠道多形式宣传,积极将村组干部、退役军人、党政机关、企业等社会力量发展成为“治安红袖标”“交通劝导员”等群防群治“延伸警力”,吸纳义警队员82人,邀请综治办、司法所、消防站开展专题授课6场次,商户联防演练3场次,群防群治义警队建设初具规模。

 

 

二是在总体架构上“明职责”。在“守护莲心”义警队框架下,将参与人员按照“分队长+队员+志愿者”的配置编队,成立“普法”“红袖”“智慧”“平安”“文化”“监督”6支护莲小分队,每个分队各司其职,积极配合派出所开展辖区治安巡防、网上巡防等工作20场次,发现并督促整改隐患12个,开展便民服务136次,“护学岗”勤务26次,交通劝导12次,搜集上报各类信息61条。

三是在监督管理上“抓精细”。坚持相互监督从严管理,压实社区民警责任,组织召开治安及队伍形势分析会4场次,与综治办联审新加入义警成员22人。义警队员在群防群治工作中,收集群众对派出所工作的意见建议等4条,对照意见开展两项上门活动4场次送证12张,入户数、基础信息采集数、风险隐患整治、服务群众数同比上升112%、149%、32.5%、47.6%,互相监督落实工作的氛围形成,群众对队伍更加信赖,群防群治氛围愈加浓厚。

深耕善治,着力攻坚克难,全力提升服务治理质效

一是坚持警力跟着警情走。深入融合“网格”治理,以“两翼一中心”警务模式为基础,“守护莲心”义警队员为填充,通过“联合步巡+定点车巡+智慧网巡”的模式,“点线面”全覆盖式开展日常巡逻防控和宣传教育,带动辖区群众整体由被动参加向主动参与治安防范转变,成立来辖区容留非法居留的外国人、为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帮助、非法居留案件实现“三个百分百”下降,群众主动寻求派出所帮助依法解决矛盾纠纷38起、咨询法律知识163次、寻求救助19次,群众安全感更加充足。

 

 

二是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开展“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深入辖区企事业单位、行业场所、小区,通过集中扫楼、张贴海报、悬挂横幅、举办讲座、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防盗防骗防火等安全防范常识,开展反诈集中宣传活动43场次,发放宣传资料900余份,发布各类预警信息23条,准确掌握辖区40起矛盾纠纷动态,成功化解38起,化解率高达95%,群众满意度明显升高。

 

 

三是优化环境护航企业发展。针对辖区道路交通便利、流动人口多等实际,发挥企业主“信息员”,行业场所“信息收集站”优势,义警队定期开展“问需于企”“上门问诊”活动,及时掌握了辖区治安动态信息23条,通过微信群通报车辆违停、口角纠纷11起,指导落实内部安全“四防”措施,靠前摸排化解矛盾纠纷,针对性开展普法宣传及反诈培训,收集改进公安工作意见建议3条,切实解决好企事业单位急难愁盼问题6个,全力服务保障“企业敢干”,让群众幸福感更加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