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如利剑,无坚不摧,司法也如春风,润物无声。而我要做的、能做的,就是尽力办好每一件法援案件,让弱势群体感受到司法的温度。”这是杨海鹰时刻挂在嘴边、记在心上的一句话,十余年来,她怀着对司法行政事业的崇敬忠诚和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向往追求,秉持着“以民为先”的初心,用心用情诠释法律援助工作“暖民心惠民生”这一主旨,全心全意守护着司法的温度。今年3月27日,杨海鹰被表彰为“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个人”。
融入温情 多元化服务暖人心
她在法律援助工作中不断摸索,面对全县面广量大的法援工作和纷繁复杂的援助对象,她总是耐心细致地为援助对象释疑解惑,针对不同的事件为当事人联系适合的法援律师,根据当事人的实际情况拟定不同的法援方案,力求让冰冷固化的法律文字条款融入温情,服务人性多元化需求。
办理79岁高龄老人就其子女不尽赡养义务而寻求法律援助时,杨海鹰在了解了案情,耐心安抚其焦灼情绪后,考虑到老人目前经济困境,她给老人买了午饭和返程车票,并给了老人200元短期基本生活费让其返家等待。之后,根据老人的情况,她积极对接乡镇司法所、村委会及其家庭成员,与法官、律师沟通好,亲自携带打印机设备提供上门一次性完结服务,减少繁琐程序。
面对被电动车撞伤却遭遇肇事方逃逸的老妇人,杨海鹰亲自带她和律师法官入村寻找肇事方。在了解到肇事方女儿远嫁、家徒四壁,只有贫弱两老靠政府救济,无偿还能力的情况后,想方设法帮肇事者找到外嫁他省的女儿,并做通工作,让她直面肇事应负的责任,又帮受害方申请司法救助,部分贴补减轻经济负担,形成为弱势群体“点单式问需”“靶向式问诊”服务工作格局。
面对100多名农民工讨薪时存在有效证据不足、涉案人数太多的问题,杨海鹰积极协调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县检察院、用工方、农民工等多方配合启动调解程序,让人民监督员参与办案,用爱心感化老板,通过多方面筹资、安抚农民工,双方各退一步,最终达成和解,真正做到为百姓“拨开云雾见青天”。
真抓实干 促队伍建设呈新局
杨海鹰积极探索推进机构建设和法律服务队伍建设,不断向上汇报向下对接,在全县范围内构建了法律援助队伍建设的全新格局。在她的推动和努力下,目前建水县有法援工作站187个,覆盖全县155个村(社区)和相关单位。她组织法援律师建立法律服务值班律师工作制度,为来访群众提供“点对点、面对面”的咨询答疑,推进律师参与刑事辩护全覆盖和律师诉调对接工作,推进法律援助参与认罪认罚从宽办理工作,依法保障刑事诉讼当事人合法权益。她根据律师个人日常办案风格,充分发挥律师所擅长工作领域优势,借助抖音直播平台推广律师普法,形成“菜单式”服务,便于群众直接获得无偿的法律帮助,快捷有效解决民众急难愁盼问题。
奋进不息 服务于民无止境
“知己不足而后进,望山远歧而前行。”杨海鹰始终坚持拓宽知识边界,深耕专业领域。针对建水县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存在的困难,她结合基层实际撰写了《法律援助工作重大风险隐患信息情况报告》,对症下药进行有效防控。常年配合各部门到企业、工地、学校、军营等开展法律援助讲座。近5年以来,杨海鹰共辅助律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480件,共为来访来电者提供法律咨询3642人次,组织参与重大宣传活动50多场次。
十余年来,杨海鹰努力学习,精进业务,用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初心,克服工作中的艰辛,用热爱修炼,锻造坚定信念,尽全力让社会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每个角落,使那些无力承担高昂律师费的弱势群体在每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完美诠释法律援助的使命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