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风采 > 那些人 那些事 > 正文
赵建生: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发布时间:2024-09-20  责任编辑:汪雨春

在昆明市石林县西街口镇新木凹村,有一位非常爱“嚷架”的老干部,在别人看来是一团乱麻的矛盾纠纷,他总能理清楚、“嚷”明白。“老赵的大嗓门在隔壁两县都是出了名的呢。”村民说道。虽然他嗓门大,但都能让双方当事人心服口服。他就是新木凹村的“调解能手”赵建生。

63岁的赵建生,在从事调解工作的34年里,工作热情认真,为人公正坦率,处理事情逻辑清晰,解决矛盾很有诀窍。现担任西街口镇新木凹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同时兼任村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负责维护全村治安稳定和矛盾纠纷调解。一直以来,赵建生以调解矛盾纠纷、维护村庄和谐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己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调解网络、健全调解制度上下功夫,从工作以来,共排查调解各类纠纷4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8%,化解可能引发的“民转刑”案件30余起,做到了小纠纷不出村、大纠纷不出镇、问题不上交,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一方平安稳定。无论是家长里短的小事,还是土地等复杂纠纷,居民们心中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有纠纷,就找“调解能手”赵建生。

新木凹村的老百姓总是亲切地称呼赵建生为“老赵”,这与赵建生敢于干事创业,遇事不躲不怕的精神密不可分。在新木凹村2022年5月发生的一起邻里纠纷中,因申请人在建房过程中侵占了邻居和村内道路,七八名村民饮酒后到申请人家中讨要说法,并将申请人团团围住,蓄意闹事。赵建生同志接到申请人电话后,第一时间只身赶往现场,面对闹事人员恐吓,老赵说道:“来嘛,我不怕你们,有本事你们再吼两声。”三言两语对方就不敢再闹事。随后老赵在逐个听取当事人陈述后,及时查明事实,现场调解成功,双方握手言和。事后,老赵又及时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让对方当事人意识到自己采取了过激行为维权,最终对方当事人也通过村委会向申请人表示了歉意。基层问题错综复杂,群众矛盾千变万化,仅靠调解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在调解工作中,赵建生始终坚持带领村调委会成员把工作重心放在“防”字上,认真摸索研究各类纠纷的特点和发生规律,采取有力措施,抓早抓小抓源头,对可能诱发群体性事件的苗头性问题及时化解,确保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切实发挥了人民调解工作的第一道防线作用。自1990年以来,新木凹村未发生因矛盾纠纷调解不及时而导致的群体性事件和重大案(事)件。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眼就能看透干部的“心”。赵建生提出,要时不时地到别人家中坐一坐、拉拉家常,左邻右舍都是自己的家人,什么话都“入耳”,什么事都“上心”,要越聊越亲,有聊不完的话题,他们才会放心说出“心里话”,把烦闷的、忧心的问题都说出来,既要用心听,也要用心记,真正和老百姓站在一起。

  

“老普,赶紧上摩托车,我带着你去陆良莫古,今天你的200多只羊可以要回来了……”赵建生回忆起西街口村民老普在放羊的过程中,200多只羊不小心跑到边界外陆良县莫古镇的农户麦子地里吃了农户地里的一大片麦子,然后羊就被莫古镇的农户赶回陆良了。老普着急地找到赵建生,老赵说道:“你为什么要把羊放到别人地里吃庄稼,下次还敢这样吗?”老普急忙说道:“我再也不敢这样了,你快帮我想办法吧。”老赵想了想后安抚他不要着急,一定会帮他解决好的。随后老赵立即联系莫古镇,叫上双方当事人、派出所和政法委相关工作人员一同去莫古镇协商,经过友好的沟通后,莫古镇的农户愿意接受一定赔偿然后将羊群返还给老普。

“都知道涉及农村的许多矛盾纠纷并不容易解决,但什么事情都是有原委的,要了解矛盾双方,甚至多方的诉求,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找准问题所在,聚焦矛盾根源,摆事实、讲道理,让双方满意,让矛盾和解。”赵建生坦言,“涉及乡村的问题,不仅要依靠法律知识,更离不开村规习俗和乡风民约。我们身处石林县和陆良县的交界地段,一切工作事关两县的团结友好发展,工作一定要仔细,要认真思考,马虎不得。”

群众的事放在他们心头、急在他们心上,如果不快些解决,就会成为他们心头的“疙瘩”。在了解问题的“全貌”后,赵建生就下功夫弄清楚从问题之“源头”到问题之“症结”,抓得住“紧要处”,瞄得准“靶心处”,以“手起刀落”的效率解开问题“乱麻”,让群众能早些放下心中的“疙瘩”。

老百姓所面对的问题中,有些盘根错节,无法在一时或是凭一己之力解决,因此要凝聚起解决问题的合力,既汲取群众的智慧,联合相关部门一起攻克,既想办法,也找解法,从“大家说”的智慧里找出最优解。

2019年10月,在调解一起山林土地纠纷时,因调解双方均无法提供有效佐证材料,为确保在调解工作中不偏袒任何一方,赵建生先后多次到西街口镇自然资源所翻阅档案,进村入户走访村民,最终凭借充分的证据和讲原则守底线的作风成功调解纠纷。多年来,他自警自律,用笃守公正的品德,赢得了同事和群众的一致认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赵建生是这句话的践行者。他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大半辈子的农村工作经历,让他天天与群众打交道,熟悉群众、懂得群众、了解群众,也真正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信任。

“小事不小办”,这是老赵的调解态度,他用真诚、细致的工作态度,交出“人民调解为人民”的暖心答卷。对于群众而言,赵建生是善解“千千结”的“和事佬”,而在年轻调解员们的眼中,他则是耐心亲和、言传身教的好老师。每当年轻干部碰到束手无策的调解案件,赵建生总会第一时间主动介入,向被调解人仔细询问情况,而且会一直跟踪事态的发展。“赵书记在调解技巧、场面控制等方面非常有经验,他总是能快速抓住矛盾症结,采用适合的方式进行调解,让双方当事人都心服口服。”调解员深有感触地说道。

  

“调解是一门技术活,要好好思考、想办法、不断摸索、总结经验,但调解工作是一件正事、大事、要紧事,必要的时候还是要嚷一嚷,嚷得光明正大。”赵建生说道。近年来,赵建生更是有意识地对年轻调解员进行“传帮带”,帮助其从知识型向能力型、从理论型向实践型转变,带领干部做好人民调解工作。

老赵由衷地表示:“能作为人民调解员参与社会纠纷化解,和基层干部、左邻右舍一起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小小的力量,我感到无比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