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淑权,男,汉族,1988年7月出生,曾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某部,2021年5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为临沧市双江县公安局治安管理大队警务辅助人员。
从风雨飘摇的抗日救国到保家卫国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场,再到21世纪的太平盛世,三个年代、三名军人、三套军装,变幻的是时空,不变的是初心,这是姚淑权一家三代的真实写照,他们的故事让人动容,更让人肃然起敬。姚淑权的爷爷姚小兴,曾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姚淑权的父亲姚新云,曾投身到对越自卫反击战。是什么样的精神信仰让姚淑权追寻父辈的脚步,逐梦军营、守护和平?
红色记忆,打开从军梦想天窗
姚淑权的爷爷姚小兴,出生于民国时期,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华民族进入到危难关头,抱着抗日救国的信念,姚小兴加入抗战队伍中,“喋血抗战,义无反顾”成了他的座右铭。此后,他参加了天津抗战,并追随中国远征军,持续入缅对日作战。抗战胜利后,姚小兴又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剿匪斗争中。1953年,历经十余年战火淬炼的姚小兴卸下戎装,荣归故里开启新的生活。在平常的生活中,他也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永葆革命军人本色。
1979年1月,姚淑权父亲姚新云初中毕业,作为公社里为数不多的高才生,本可谋一份好职业的他却选择应征入伍。在新兵连训练一个多月,中越边境就爆发激烈战事,2月底,对越自卫反击战全面打响,姚新云被编入解放军11军31师,作为主攻部队,姚新云随部队从金平县进入越南莱州省作战。激烈的战事先后持续了12天,在枪林弹雨中,他目睹了很多身边战友壮烈牺牲,这些战事成了他人生记忆里最难以忘却的一道伤疤。1983年1月,姚新云退伍回到家乡。
1988年7月,姚淑权出生在永德县,经历过残酷战争的姚新云希望儿子从小认真读书,将来找一份稳定工作,并不想让姚淑权重走自己的从军路。虽然心里这样想,但在平日里,他会不由自主地以军人高标准、严要求的作风管教孩子,有时也会给儿子讲述现实中的一些抗战英雄事迹。从小受英雄事迹熏陶,在父辈从军经历的渲染下,姚淑权渐渐地对军人产生了崇拜之情,从军梦想的种子埋入了他的内心深处。
踏入军营,追寻父辈无上荣光
经过层层选拔,2008年12月,姚淑权光荣应征入伍,成了一名炮兵。
在陕西,姚淑权度过了此生难以忘却的新兵连生活。都说当兵很苦,但新兵连算得上是“苦中苦”。地域气候差异、饮食差异、人文差异通过时间调整总能适应,但每天魔鬼般的训练总会让他“怀疑人生”,每到这时,父辈的荣光总会激励着他不畏艰难、砥砺前行。在每天的训练中,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向标兵看齐,时刻告诫自己“平时多流汗,战时少牺牲”。经过新兵连的历练,姚淑权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各项军事素质考核。此后,他驻守在江西、湖南等地。
2009年7月,江西省多地发生重大洪涝灾害,姚淑权所在营地闻讯而动、听令而行,全力以赴投入抗洪抢险战斗中,经过连续15个日夜奋战,他圆满完成了抢险救灾任务。此次抗洪抢险让姚淑权深刻感受到,中国军人不仅是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捍卫者,同时也是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守护者。不论在硝烟弥漫的枪林弹雨战场,还是在急难险重的无硝烟战场,中国军人始终是党和人民最值得信赖的那支队伍,这也是从军经历带给姚淑权的无上荣光。
2010年12月,姚淑权正式退出现役,两年军旅生活中的苦和甜,成了他人生中最珍贵的回忆。
初心不改,“警察蓝”再续新篇章
2021年5月,姚淑权报名参加双江县公安局招聘的警务辅助人员工作岗位,通过考核,他成了治安部门的一名辅警。在公安队伍里,姚淑权起初像是“熟悉的陌生人”,公安机关作为纪律部队,与军营作风是一脉相承,这让他仿佛“穿越”到了曾经追梦的那段美好时光。不同的是,公安工作点多面广、千头万绪,剪不断理还乱,既要当好人民勤务员,还要当好矛盾调解员,既要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还要服务好辖区人民群众。
到了新的岗位,面对新的挑战,姚淑权始终保持着退伍不褪色的作风。治安部门作为公安机关业务最为综合的警种,涉及行业领域广、法律法规多,要转换角色非一日之功。起初,在协助开展辖区企事业单位、行业场所安全检查时,姚淑权并不知道“查什么、怎么查”,有时只能“蜻蜓点水”“雾里看花”。为了破解管理服务工作难题,他不耻下问,求教身边同事,向行业能手取经,主动上网搜集资料,勤学善思、深究细研。最终,姚淑权将治安管理业务做了精细化分类,制作了规范化检查记录、工作手册,让管理者和服务对象有了“明白卡”,工作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受到上级多次表彰。
除了在业务上做得“精”,姚淑权还始终保持着不畏艰险、闻令而动、听令而行的军人本色。不论在抗疫战场,还是边境维稳和应急救援现场,他都争当排头兵。从军营到警营,变换的是阵地,不变的是初心;从“橄榄绿”到“警察蓝”,变换的是身份,不变的是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