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风采 > 那些人 那些事 > 正文
罗余炳:与尸骨对话,寻光而行
发布时间:2024-07-22  责任编辑:汪雨春

23个春秋,无论是在何种岗位,他都尽职尽责。“干一行,爱一行,还要干出成绩来。”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先后3次荣立个人三等功,曾获楚雄州“十佳破案能手”、全省公安刑事技术先进个人等称号。他就是楚雄州元谋县公安局副局长罗余炳。

让细节“定性”,让证据“说话”

“我们是在替死去的人说话,为他们伸张正义。”这是罗余炳从事法医工作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案发现场的他总是沉着稳健,心细如发,用独到的慧眼和缜密的思维,发现蛛丝马迹,让物证“说话”。

 

2002年8月,群众报警称姜驿乡太平上村朱某山被其妻朱某芳打死后埋掉。刚参加工作不久的罗余炳和同事一起赶到现场,经初步调查工作,朱某芳及其同村人拒不承认朱某山系非正常死亡,并拒绝配合开展进一步工作。经研究案情后,决定开棺验尸。此时,距朱某山死亡已有10天,正是尸体最腐败的时候,冒着可能被传染各种细菌、病毒的危险,罗余炳第一个下坟坑将棺盖打开,一股尸臭扑鼻而来,围观的群众都退到几十米开外的地方。他和同事将高度腐败的尸体搬出,在尸体边一蹲就是整整4个小时。汗水浸湿了他的衣服,他仅戴着一双手套就完成了所有的尸体解剖工作。在检验出的直接证据前,嫌疑人认罪伏法。

一双慧眼察微析疑

鉴定意见正确与否,事关罪与非罪、罪重与罪轻,事关司法公信。他始终以一种如履薄冰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份鉴定材料,耐心听取申诉人意见,做到疑点不排除不放过,严防差错和工作失误。他不仅有着精湛的专业水准,更是有着坚守职业良知的操守和坚守法律底线的初心。

一次,罗余炳的朋友在治安案件中受伤,希望他在伤情鉴定中提高伤情鉴定等级,以便索取更多的经济补偿。朋友还明确表示,如果达成目的,可以给他“意思意思”。举手之劳便可获得优厚的“报酬”,他想都没想,便一口回绝。就为这事,这个朋友至今还耿耿于怀,直称他为“顽固分子”。这样的事数不胜数,罗余炳都记不得有多少次,但结果都是一样。

 

 

2013年2月,羊街镇洒洒依村的王某找到罗余炳要求做伤情鉴定,经法医学活体检查,左肘关节弯曲不能伸直,按鉴定标准已构成重伤。但他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准确地判定王某左肘关节不能伸直的原因不是因为骨折,而是因为伤者受伤后怕疼痛缺乏锻炼引起的。本着对双方当事人高度负责的态度,他和伤者促膝而谈。3个月后王某来复查,左手活动已恢复正常,他紧紧握住罗余炳的手感激地说道:“谢谢你,如果不是你的提醒,可能我的手就废了。”

案子是他最记挂的事

案件的发生形态不一,有大有小,而法医工作没有二线,无论狂风暴雨、白天黑夜,也无论上山下乡、道路艰险……哪里有现场,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说“只有心里装着人民,装着父老乡亲,才对得起警察这个职业。”

2010年,正值国庆假期,罗余炳选择在这天乔迁新居。家刚搬了一半,他接到指令:元谋县某地发生命案。面对前来帮忙、祝贺的亲朋好友,他连饭都没来得及吃,打了一声招呼就赶赴现场,直到次日晚上才回来。

亲朋好友说:“罗余炳好像太过憨厚,收入和社会地位都不如普通医生,但就是不放弃法医的岗位,从事一个枯燥乏味的工作,每天和各种血腥的东西打交道。”在他爱人眼里,家似乎是他的另一个“临时居所”。已记不清他有多少回半夜三更去执行任务,有无数个为解决案件疑难点查阅资料的不眠夜。

蓦然回首,这23年工作之路,既是他的“攻坚长征路”,也是他的“漫步人生路”,时至今日,他步履不停依旧活跃在法医一线,续写着他的警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