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风采 > 那些人 那些事 > 正文
孔维派:时常惦记那株“常青藤”
发布时间:2024-07-16  责任编辑:汪雨春

“马上高考了,要做好准备。”“时间越来越近了,证件都准备好了吧?”“注意营养,注意休息,保持好状态。”每当高考来临,昆明市公安局呈贡分局民警孔维派总是格外操心。

 

孔维派到呈贡区第二小学参加校园活动

 

身为巡特警PTU的一员,孔维派在工作时需要随时绷紧神经,可一旦闲下来,他就忍不住拿起手机点开一个名为“常青藤大家庭”的微信群聊几句。

在群里,大家都习惯称呼孔维派为“孔老师”,其中原因,还得从14年前说起。

 

孔维派(右二)与常青藤公益另外3名创始人14年后重聚

 

心系公益 助力贫困学生走出大山

2007年,位于昭通市盐津县深山之中的滩头乡花秋小学迎来4位年轻的山村教师,孔维派就是其中之一。面对艰苦的教学生活条件和重重高山,他时常感到恍惚,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在村里上学的日子。

“要走出大山,也要回馈大山。”抱着这样的信念,孔维派一头扎进教学中,既教语文数学,又教音乐体育,为的只是让山里的学生能用知识改变命运。

时间一晃到了2010年,过去的3年里,孔维派和另外3位乡村教师一起迎来送往了无数学生,其间有辛酸,有感动,同时也遇到了不少困难。贫困山区的许多学生一旦毕业就等于失学,家庭的重担阻碍着他们继续求学。

改变山村孩子的命运,仅靠理想远远不够,凭4名乡村教师不多的工资,只能帮助部分孩子在校期间有饭吃、有笔用,而要将他们送出大山,还需要更大的力量。

恰逢互联网兴起的时代,几个年轻人一讨论,决定通过网络为山区孩子们寻找机遇,将学校四年级贫困学生庄彩英的情况发布到网络上,寻找爱心资助人。

刚开始,这则消息如石头落入海洋一般,瞬间就没有了回应。几人除了失望外,更多的是着急。而不久后一朵小小“浪花”的回应激起了希望——一名来自杭州的女大学生无意间看到这则消息,愿意节省生活费和庄彩英同学进行一对一爱心资助。

首个案例的成功让大家有了信心,他们立即成立工作小组,各自明确分工,利用课余时间在乡里走访了解,严格审查筛选出家庭贫困且品学兼优的学生,将有关信息发布在网上寻找资助人。

从0到1,从1到100,接受资助的学生越来越多,爱心团队越做越大,孔维派4人的善举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

团队正式成立当日,4位志同道合的乡村教师请人为他们在花秋小学教室的屋檐下拍下了一张合影。那时的4人面庞青涩,眼神中有说不出的喜悦。

2011年,正当这个公益活动开展得红火的时候,孔维派等4名乡村教师却陆续离开了大山回到城市。当问起当时为什么决定离开乡村时,孔维派说,当时“常春藤”已经在山里扎下了根,有了成熟的运作团队,可以茁壮生长了,他们4人虽然离开了,但会永远牵挂着这株山里的“常春藤”。

尽职尽责 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

时光如白驹过隙,爱心仍在传递,团队愈发壮大,尽管大家每年都会抽时间回到当时“常青藤”开始“生长”的地方,但因为各自的工作关系,很难再遇到。

等再次齐聚、拍下合照时,已是2024年的5月。对比两张照片,孔维派有些唏嘘,他指着相片上的人物一一介绍:“这两个现在当了校长,这个刚刚聘上了高级教师,庄彩英在外地读研……”虽然如今的孔维派已穿上藏青蓝的警察制服,但依然是“常青藤”的一员。工作之余,他关注着那些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积极联系爱心人士、紧盯着每一个环节,确保每一份爱心资助顺利发放到学生手中。

截至目前,“常青藤爱心传递团队”已经帮助盐津县1106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找到一对一爱心资助人士,筹集公益助学金900余万元。

如今,心系“常青藤”的孔维派肩负着更多的责任。

日常工作中,他尽职尽责做好每一项工作,服务群众、打击犯罪、宣传教育……“半路出家”的孔维派认真地践行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职责使命,是同事、群众口中的“好警官”。一旦遇到涉及孩子、学生的问题,他又第一时间变回“孔老师”。

2019年,呈贡区某小区一名13岁的女孩因与家人发生矛盾离家出走,家长多方寻找未果后报警求助。

当日恰逢孔维派当班,一听走失的是一名13岁少女,他顿时紧张了起来。凭着多年与青少年儿童打交道的经验,他深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情绪最为敏感,若不及时找回,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立即组织警力在周边展开地毯式搜索。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小时的紧张搜寻,最终在离家不远处找到了女孩。

警情虽告一段落,但孔维派仍然十分担心女孩的情况,便与女孩进行了沟通交流,发现其出走的根本原因在于家长的教育理念。作为曾经的人民教师,孔维派产生了帮助家长和孩子的想法。他主动添加了女孩家长的微信,在工作之余和家长耐心交流沟通,用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家长,通过一次次的沟通交流,孩子家长慢慢改变了家庭教育理念。4年时间里,双方沟通的信息也渐渐从“孔警官,该怎么办?”的咨询对话,变成了“谢谢孔老师,孩子最近越来越好了。”的报喜内容。

这样的故事,在孔维派的工作中还有很多。从警14年,孔维派荣获过“先进个人”“个人嘉奖”“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个人三等功”“昆明好人”等荣誉称号,还收获了辖区群众赠送的6面锦旗、10余封感谢信。

匠心“育人” 搭建警民“连心桥”

“‘教育’不仅是教书,更重在‘育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及从警经验,孔维派得出了这样的心得。

考虑到整理内务是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内容之一,孔维派主动联系学校搭建警校服务“连心桥”,深入校园对学生内务进行示范讲解,并联系学校主动建立“智慧父母交流群”,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在群里和家长分享交流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方法,指引家长走在正确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带领家长积极配合好学校老师的工作,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为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带来帮助。

孔维派的热心让他在辖区各学校中小有名气,不仅学生家长在遇到问题时会积极主动向他请教,就连学校老师也十分喜欢与他一起探讨学生的教育问题。

随着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的高发,防范电信诈骗宣传成为公安机关的一项重点工作。作为一名巡特警队员,孔维派主动作为,在自己所居住的小区积极建立业主反诈群,在群内向大家普及反诈知识,分享真实案例,提高群众防范意识。“作为人民警察,每一件群众的事情都要关心。”孔维派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身披守护人民群众的“铠甲”,心中还存着一颗“园丁匠心”。孔维派没有因为别人对他的夸奖而变得张扬,反而更加沉下心、静下气,将这份认可化作责任,秉持初心继续前行。

“常青藤”常青依旧,“藏青蓝”永葆热诚。对于如今的孔维派来说,成绩和荣誉已属于过去,他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