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风采 > 那些人 那些事 > 正文
谭洪可:用脚步一遍遍丈量边境线
发布时间:2024-05-20  责任编辑:符晓

他是一盏灯,时刻用光亮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位群众;他是一座山,扎根在边境用忠诚守护着每一寸疆土。他是临沧边境管理支队南伞边境派出所民警谭洪可,一个让群众处处暖心的“80后”移民管理警察。

谭洪可 ,男,汉族,1988年出生,中共党员,入警17年以来,他在平凡坚守中砥砺初心本色,在持续奋斗中践行使命担当,用实际行动彰显出戍边人的敬业风采。

云端之上的戍边人

在南伞镇35.558公里的边境线上,“党政军警民”联合巡逻队沿着崎岖的山路像往常一样观察着边境周围的情况和看护着这段中缅边境线上的界碑。走在队伍前方黑黑的男子便是刷布厂治安执勤点警长谭洪可,他在这片险峻而寂静的大山里,已整整走了7年,他熟悉这段边境线上的每一块界碑、每一座山峰、每一条溪流,甚至每一棵树、每一棵草。因而他深深眷恋着这里的土地,眷恋着这里的大山,眷恋着这里的人民。

“我们警务区的边境责任段有6.7公里,这里是祖国的最前端,也是跨境违法犯罪的高发区域,我们一定要时刻保持警惕,为国为民站好第一班岗。”平时稍显木讷的谭洪可在组织护边员、护村队、联防所开展联合巡逻时,总是不断地提醒着队伍里面的每一个人,他说卫国戍边是自己最为重要和光荣的使命。

云南的边境线多山且崎岖,界碑往往立在人迹罕至的偏僻地方,短短的6.3公里需要巡边队员们整整一天的时间才能全部踏查完毕。界碑、三防设施、抵边生产作业等等他都得事无巨细地过一遍。

他说:“只有用脚步一遍遍丈量边境,用眼睛一遍遍巡查漏洞,用油漆一遍遍描摹界碑,回到警务室才能够踏踏实实地睡个好觉。”

在这样特殊且复杂的环境,面对这样艰辛而神圣的工作,谭洪可一干就是7年,他的脚印遍及了这片大山的每一个角落,无怨无悔把青春洒在了这片大山里。

边境安宁的守护人

17年的边境工作经历,谭洪可早已把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主体责任意识牢固树立在心中。面对边境管控新形势、新任务,他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充分发挥边境派出所职能优势,牵头与涉边部门共同发力,把边境控牢、把边境守好,坚决捍卫国家政治安全,坚决维护边境社会治安稳定。

谭洪可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边境社会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必须发动辖区群众广泛参与边境治理,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共建共治共享边境社会治理新格局。”

刷布厂治安执勤点坐落在中缅边境赐福彝寨景区的最前沿。在这里坚守的7年,谭洪可见证了景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建立。作为祖国守边人,他创新推出“警在景中、警随景动”的“景中警”警务模式,把云端警务和旅游警务紧密结合起来,带领898户居民共同创建平安边境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全年警情、案情双下降。

今年以来,谭洪可抓住“平安边境模范系列创建”活动契机,将村组群防群治队伍建设、违法犯罪线索举报、矛盾纠纷联调等工作向纵深推动。与红岩、户育两个村委会建立健全联勤联动机制,面对面与群众探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经验和办法,形成上下一体、整体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群众心中的暖心人

“谭警官,我们村有个老人行动不便,想要办理身份证,得麻烦你一下。”

“谭警官,我和邻居发生了点争吵,麻烦你来一下。”

“谭警官……”

作为一名驻村民警,他的电话每天都在响个不停,可他的脸上却从来没有出现过不耐烦的表情,他总是耐心快速回应着群众的期待,把对土地、对人民的挚爱,深深播撒在山村里。

“群众事情无大小,组织派我驻守在这里,那我就要把群众身边的烦心事揪心事给解决好。”谭洪可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也落实到了行动中。

面对警务区1300余户6300余名群众,谭洪可与红岩、户育村委会积极对接,仅仅用了2个月的时间,便跑遍了各家各户,对群众不厌其烦宣传和讲解政策法规,接受群众咨询,将国家惠民政策、法治文化送到千家万户。

通过一遍一遍入户,谭洪可在快速掌握警务区基本情况的同时也让“谭警官”这个形象在群众心里更加鲜活起来,他坚持用心体察民意、用脚步丈量民情,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有事没事和谭警官聊聊天也成了辖区群众心中的共识。

从警多年,初心不改,谭洪可用实际行动践行“维护边境稳定、守护一方平安”的承诺,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初心、勇毅前行、传递温暖,始终以奋斗者的姿态书写着属于驻村民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