俸明荟,傣族,1990年3月生,2013年7月进入临沧市双江县人民法院工作,现任双江县人民法院勐库人民法庭庭长、临沧市第五届人大代表。
很多人这样评价俸明荟:“个子不高,能量不小”“外表柔弱,内心刚强”“眼里有光,心中有爱”…… 她娇小的身躯、利落的步伐、干脆的声音,成为双江法院勐库法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022年11月,俸明荟被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表彰为全省法院人民法庭工作成绩突出个人;2023年12月,她所在的勐库人民法庭被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云南省人社厅表彰为全省法院系统先进集体。
十余年工作生涯,俸明荟从一名法学生成为一名法院人,是双江法院首批入额法官,也是为人民代言的临沧市人大代表。
她是公正司法的“守护者”、矛盾纠纷的“解铃人”、民声民意的“传声筒”、党纪国法的“宣传员”,无论是哪个身份,在俸明荟看来,都是时代赋予自己的使命。她以奋斗的青春绘就芳华底色,将责任与担当记在心里、扛在肩上、落到实干中。
司法为民守初心,当好司法“守护者”
从一名普通的基层法院工作人员到成为一名人民法官,她在践行司法为民的路上不断用小身躯释放大能量。
作为基层人民法庭庭长,俸明荟始终坚持和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推进矛盾多元化解,积极将司法审判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充分发挥人民法庭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牢固树立“如我在诉”意识,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每一起民生案件,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期待新需求,让司法温度可感可触、直抵民心。
担任勐库人民法庭庭长以来,俸明荟累计接待来访群众1700余人次,审结各类民商事案件687件,其中以调解、撤诉方式结案430件,调撤率88.46%,无一起因处理不妥、不及时、不细致而形成矛盾激化或造成当事人上访案件。
化解纠纷促和谐,当好群众“解铃人”
她始终坚持将调解工作贯穿于案件办理全过程,把制茶、泡茶、品茶的传统文化和当地群众生活习惯相结合,以茶为引为茶乡矛盾纠纷定制“良方”,用“第一杯茶消消气、第二杯茶说说事、第三杯茶谈谈心、第四杯茶握握手”方式,在一说、一话、一品、一交心中为群众化解矛盾、解开心结。
2023年6月,勐库人民法庭收到杨某某等10名茶农交来诉状,要求被告支付拖欠的茶叶款。在了解到被告不在双江本地,原告均为距离较远的大文乡村民,俸明荟巧妙使用“网上调解+上门调解+批量调解”三步调解法,成功在一天内化解10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件。
俸明荟将心比心地提供走心的诉讼服务,以“如我在诉”的同理心去回应群众对司法服务的新需求,充分运用“无讼临沧”、人民调解平台、移动微法院等线上调解平台,让调解工作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用心为民办实事,当好民意“传声筒”
在基层人民法庭,俸明荟对基层矛盾纠纷处理起来的千头万绪深有体会,在点滴小事映射出的大民生里,她深知只有走进群众、用心倾听群众的声音,才能真正当好民意“传声筒”“代言人”。
她总是带着国徽奔走茶山,巡回办案、送法下乡,深入田间地头,直面群众诉求,倾听群众呼声。自2022年当选临沧市第五届人大代表以来,她把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一老一小”问题不断与法院工作融会贯通,共提出反映民生问题的意见、建议、议案10余条。
2023年2月,俸明荟承办一起未成年子女抚养费纠纷案件,为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俸明荟采取“委派特邀调解+法官指导+邀请检察院参与”的调解方式,多方联动开展工作,最终该案件得到圆满处理。同年11月,俸明荟同样通过诉调对接,从情、理、法三个方面综合施策,圆满化解一起80岁老人与三子一孙之间的赡养纠纷。
俸明荟一直秉持柔性司法理念,主动延伸审判工作职能,坚决做好“一老一小”的守护者和护“未”路上的知心人。
宣传走访下基层,当好基层“宣传员”
双江县内居住着23个少数民族,是多元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傣族姑娘,俸明荟善于将民俗习惯、传统文化和法律相结合,利用双语法官的优势,在巡回审判、普法宣传、下乡走访中,把法律条文转化为群众听得懂、能理解的规范,用“小案件”解读“大道理”,提升法治宣传的辨识度和实效性。
她用傣语和汉语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让民族同胞深入了解党的政策、聆听党的声音和感受党的关怀,树牢茶山各族人民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俸明荟说:“作为一名法官,我自身的能量很小,但是借助法院这个大平台,在办理案件中帮助到一些人,把司法温度传递出去,我所做的一切就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