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公安局西山分局棕树营派出所社区民警王衡2005年转业,至今已在社区民警岗位上默默耕耘了19年,他用双脚丈量着辖区每一寸土地,环绕地球一周约是四万公里,如今他走过的距离已逾三万公里,这是他的从警之路,更是他的忠诚之路。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自儿时起,“共产党员”就在王衡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露天电影幕布上的抗战影片中,共产党人英勇顽强的形象,课本里董存瑞、雷锋、焦裕禄等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让“忠诚”一词在他心中扎下了根。
儿时的“星星之火”点燃了王衡的人生理想,1990年12月,王衡走出山村,带着梦想只身一人来到云南参军,穿上一身英姿飒爽的军装,驰骋在练兵场上。
1992年12月1日,王衡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儿时的心愿初步达成,他庄严地举起右手,握拳宣誓,立下了为党和人民奋斗终身的誓言。
守卫辖区“贴心人”,追赃挽损“热心人”
2005年8月,自部队转业后,他选择加入公安队伍,用另外一种方式继续“忠诚”与“守护”之路,用19年的时间在社区工作岗位上谱写了一曲初心之歌。
社区民警的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王衡从一个不苟言笑的部队军人,变成了社区群众的贴心人;从一开始连常住人口都搞不清的警营新兵,到管理常住人口井然有序的“老兵”;从当初不知道如何有效开展群众工作的“外地佬”,到现在与群众打成一片的“老王”,是他深耕社区19年,用日均2万步的行程,一步一印、一点一滴累积的工作成效。
平日里,王衡走家串户与居民、商户谈心拉家常。路上行色匆匆的群众遇到他,都会停下来跟他打招呼,“老王,又下社区了啊......”同时,他也是群众心中的“王管家”,只要群众有纠纷、有困难他都会主动上前了解帮忙。遇到可疑的人,他都会认真盘问,从不让任何线索“溜走”。19年来,王衡共计摸排线索300余条,抓获嫌疑人140余人。
有一段时间,派出所经常接到辖区医院周边疑似有医托行骗的警情。为最大限度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王衡每天清晨带着便衣警力在医院周边巡逻蹲守,一旦发现可疑情况及时处理,同时在医院内及周边大力开展反诈防诈宣传。通过长达一年的坚守和努力,辖区医院周边的医托诈骗警情得到了有效遏制。
关爱群众“用心人”,调解矛盾“耐心人”
19年来,王衡把温暖和关怀送到千家万户,对社区工作倾注了全部的热爱。曾经,辖区内的一名重点人员洪某年少无知犯下错误,因有前科,多次找寻工作无果的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够再次融入社会。得知消息后,王衡经常找他谈心,给予他鼓励并为他四处奔走,终于替他找到了一份看守停车场的工作。有了稳定的工作,洪某的生活也终于步入正轨,他逢人便说:“老王师就是我亲哥。”
2021年11月,棕树营派出所接报一起商户吵架警情,双方因营销活动争抢顾客而引发纠纷。王衡了解情况后,开始耐心劝导,鼓励双方作为邻居要互惠互利、合作共赢。通过王衡反复做工作,双方最终放下芥蒂、握手言和。
“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实则关系着辖区的和谐稳定”,王衡说。正是这种对每一件小事都“斤斤计较”的态度,才书写了辖区幸福安宁的诗篇。
警情防控“细心人”,无私奉献“真心人”
棕树营派出所辖区老旧小区聚集,侵财类案件时有发生,面对如此情况,为了找出问题的关键,王衡一次次深入社区,通过精心比对、研判,王衡发现了这些案件的共同特点——案发小区都没有物管、没有大门,而且四通八达,人员流动性大,这无疑给犯罪嫌疑人打开了“一扇宽敞的大门”。
为尽快解决问题,王衡首先找到了有企业挂名的职工小区,与单位相关负责人沟通交流,协商解决方案。最终,一道道防盗门在他的努力下安装了起来,成为小区的“安全屏障”。
有了第一次成功的经验,其他小区的推广工作就更加顺利了,一段时间之后,王衡管区内的侵财类案件发案率大幅下降。
十九载春去秋来,他心系群众,十九载日升月落,他无怨无悔。
居民家中漏水,他挽起裤脚兼职修理,家长里短矛盾纠纷,他认真倾听耐心记录用心解决,辖区大小事都逃不过他的眼睛,“细心耐心热心用心”,是他工作的基本准则,居民平安、环境平稳、社区和睦、邻里和谐,是他最大的开心,辖区里总看得见他坚实的背影,街道上遍布他的足迹,而他将继续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