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风采 > 那些人 那些事 > 正文
6次立功的彝族小伙为何申请去独龙江?
发布时间:2024-05-09  责任编辑:符晓

“高警官,等一下工作忙完了来家里吃饭呗。”“不吃啦,张大爷生病了,我去看看他。”身背单肩警务包,包里面装着宣传资料、笔记本、理发工具、常用药品还有小朋友们爱吃的糖果,行走在马库村委会的小道上,高艳平开始自己一天的工作。到怒江边境管理支队贡山边境管理大队独龙江边境派出所工作的5年间,他的足迹遍布独龙江的每一个角落。

高艳平,男,彝族,1989年10月出生,2006年12月参加工作,现为独龙江边境派出所三级警长。从警18年来,他始终初心不改,用实际行动在祖国边疆书写无悔青春,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2022年获评“全国移民管理机构成绩突出个人”。

老兵新警 从查缉骨干到社区能手的“蜕变”

2006年12月,18岁的彝族小伙高艳平离开家乡,参军入伍来到德宏边境管理支队木康边境检查站。一干就是14年,2019年边防部队改革转隶,他调入怒江边境管理支队独龙江边境派出所,结束长达14年的“木康生活”。

新的环境、新的工作、新的战友,检查站和派出所的日常工作的大相径庭,这对已经习惯“木康生活”的高艳平来说是全新的挑战和突破。

为了能得到群众的认可,他每天奔波于辖区的村头巷尾,每到草果采摘季节,哪家忙不过来,他都会去帮忙,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记录着和乡亲们的点点滴滴,家长里短。

“老组长,草果收成怎么样,农家乐的生意怎么样?”高艳平性格外向开朗,经常关心大家的生活,这样一来二去,他与辖区群众之间关系越来越近,社区工作也越来越得心应手。“这个高警官啊,早就把群众当家人,哪家需要帮助,他知道后都会挺身而出。”辖区群众江东林这样评价他。

抢险救援 他不畏艰险 争当排头兵

2020年5月,独龙江乡遭遇罕见的特大自然灾害。整个独龙江乡各村组均遭到不同程度的受灾,线桩尽毁,道路塌陷,信号、水电全部中断。“当时我们还在睡觉,山坡一大片一大片地塌下去,泥石流塌方的声音就像放炮仗一样。”高艳平回忆说。

灾害导致村民们交通运输、通讯中断,生活物资保障一度陷入困境。独龙江边境派出所联合消防、民兵、乡政府成立党员先锋队前往马库村运送物资,高艳平得知情况后主动请缨,成为先锋队的一员。

沿途他背着40公斤的物资,冲在队伍最前面,为队友们探路。大雨滂沱,塌方不断,民辅警一路躲过落石,蹚过洪水,最终队伍整整花了6个小时才抵达马库村。

到达马库村委会后,得知当地一名10岁男孩腿部因做完手术出现伤情恶化,急需治疗。他们立即找来担架,徒步返回,一路上大家齐心协力,最终将小男孩转运至医院接受治疗。因救治及时,小男孩病情稳定恢复。

为国戍边 忠诚的基因代代相传

在独龙江边境派出所有这么一个传统,每当有“新人”到单位工作,都会到巴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独龙江烈士陵园接受红色教育。高艳平在“干革命不讲条件、保边疆为国献身”的爱国守边精神感召下,主动申请前往独龙江乡最南端的马库村委会中缅北41号界桩警务室工作。

“蹚过一条河,又是一条河,竹梯搭在悬崖上,脚下是万丈深渊。”这是高艳平对开展边境巡逻的第一印象。在警务室的日子,虽然枯燥无味,但是高艳平丝毫没有降低工作要求,完善台账、巡逻走访、采集信息一样没有落下。

为推动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工作,他积极向驻地政府汇报相关情况,争取支持,发动护边员、联防员、网格员等群防群治力量参与边境巡逻等工作。

高艳平总说:“我要接过前辈的接力棒,继续为建设独龙江贡献更大的力量,独龙江戍边人的优良传统如星星之火,代代相传。”

在这高黎贡山之间,独龙江畔边,高艳平用忠诚续写使命担当,用真心浇灌民族团结之花,用行动系紧警民同心纽带,坚守岗位、倾情奉献,写下无悔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