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风采 > 那些人 那些事 > 正文
落雪山间 暖阳永驻——记东川区因民镇红山警务室民警
发布时间:2024-04-07  责任编辑:汪雨春

深夜,泛着白雾的窗户透出红山警务室内微弱的灯光——昆明市东川区公安局因民派出所副所长段磊正记录着当日的出警情况:“7点疏导交通,9点帮王阿姨上门采集身份信息,凌晨2点帮张大爷找回13头羊……”这里是东川区因民镇老来红社区,也是曾经的落雪矿区,在这座海拔3100米以上的警务室里,两警六辅长期驻守于此,与冷清苦寒为伴,却用坚守化作暖阳,久驻山间,温暖矿区百姓,守护一方安宁。

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

在他人眼中,东川区因民镇老来红社区称得上是“苦寒之地”——位于东川区海拔最高处、植被覆盖率低、年平均温度不足15摄氏度。“整个社区分布在两座山之间的低洼处,冬天的时候,上午11点出太阳,下午4点就日落,日照时间只有5个小时。夏季特别短暂,秋冬季比较漫长。”段磊和同事们就驻守在这里。2019年9月底因民派出所随镇政府一同搬迁至田坝社区,在派出所旧址上设立起红山警务室,负责管辖红山矿区,服务好社区里800多户居民和矿业职工。

两间办公室、四间宿舍、一个公用卫生间,警务室内的陈设一目了然。室内没有空调,冬天的时候冷风飕飕地往屋子里钻,室内冷得像个冰窖,用段磊的话来说,只能多盖两床被子“硬扛”。最难克服的问题是用水,“每两天或者一天会限时供水一个小时,时间一过就停水。”警务室楼顶有一个小蓄水池,水池旁放着两只塑料桶,这里就是民警们的简易“淋浴间”。

比恶劣自然环境更难熬的,是随时可感受到的孤独感。红山警务室周围空旷无人,附近只有一家摩托车修理店,由于离派出所远,上下山不方便,驻点的民警通常每半个月换一次班,每次休息几乎有两天都用在通勤路上,寒夜漫漫、回家路远,每到夜晚孤独感就会如寒风般袭来。

在这个地方,工作成为抵御孤独的最好方式。用段磊的话来说:“只要做起事情来时间就过得很快,用时间填补空虚,人就会变得很充实。”多年来,红山警务室里的民警就这样坚守着岗位。

筑起矿区安全长城

周一清晨6点,室外气温直逼零摄氏度,段磊和同事们早早来到了卡口,准备迎接当天的交通早高峰。

老来红社区只有一条上山的主干道,虽然地方不大,但交通拥堵情况严重,周一到周五早上6点到7点、下午4点到5点,是上下班的高峰时期。“通勤人员大部分是矿区的职工,工作日的时候他们就把车停在矿区,一到节假日他们就开车下山,车一多交通压力就大,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去疏导交通和维护秩序。”每个工作日的早晚高峰,段磊和同事们便会准时出现在路口,设置卡点,在公路边放置提示牌,提醒过往车辆减速慢行。

从前,交通安全事故曾是压在段磊和同事们心头的一块大石。“以前我们辖区交通事故发生频率较高,每个月接警内容至少有三分之一是交通类警情。”由于海拔高、气温低,每到冬季时,这条主干道上便会结冰,过往车辆一旦制动失灵,就很容易发生危险。2023年1月的一个晚上,段磊接到了辖区内汤因线2200包子铺路段三轮车与小轿车发生擦碰的警情,他晚上7点从派出所出发,11点到达现场处置,第二天凌晨回到警务室,早出晚归对民警们来说是家常便饭。

针对辖区内交通事故频发特点,段磊和同事们开动脑筋思考。经实地走访和询问过往驾驶员,他们探索出了一套平安“加法”——“设卡提醒+路段巡逻”。“辖区里大部分道路临水临崖,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会到重点路段进行巡逻,排查有无滑坡落石等隐患,确保道路安全畅通。”段磊介绍。

危爆物品管理同样关乎矿区的安全。辖区内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矿洞,为了方便开采作业顺利开展,大量的危爆物品就储存在5个炸药库里,这给当地带来了不小的治安防控压力。针对涉矿企业,民警们每个月定期到炸药管理库,对照表格,对炸药入库出库审批及使用情况、企业是否符合民爆物品管理规定、监控是否正常运作等情况逐一核对、绝不遗漏。同时,将宣传教育融入检查工作中,面向涉矿企业的炸药库管理员、爆破员、安全员等,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和“普法强基”法律知识教育,做到安全生产意识深入人心。

据统计,自红山警务室成立以来,辖区未发生一起涉危涉爆案件,危爆物品运输、入库、出库、使用合法合规,未发生炸药被盗、丢失等情况。

建在社区里的“战斗堡垒”

老来红社区居民有800多户12000余人,其中常住人口只有5000人,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孩子,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近的就在田坝社区,远的在昆明城区、江浙沪地区,只在节假日才返乡探亲。

年轻人在节假日的短暂陪伴和关怀,不足以解决辖区里老弱妇孺的真正困难。“帮群众找羊、找丢失的孩子、老人迷路走失等警情,我们都会第一时间去处置。”据段磊介绍,辖区内频发的警情大部分是群众求助。

前几年的一个冬夜,一通电话打破了警务室的宁静,挂断电话后段磊和民警立即赶到辖区的一栋宿舍楼内。打开房门,两个孩子脸上挂着泪珠,原来两兄妹的外婆卧病在床,十分痛苦,只有10岁的哥哥急忙拨打了报警电话。段磊和同事兵分两路,一队警力将老人送往镇上的医院,另一队则将兄妹俩带回派出所照顾。民警给孩子们买来了零食和玩具,让他们住在警务室里,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和一日三餐,空闲时还辅导孩子们写作业。一个星期后,老人病愈出院,这才把孩子们接回了家,老人感慨地说:“他们就像我自己的儿子一样,只要一个电话就立刻来到面前,什么事都能帮你解决。”

凭借深植于当地、融入于当地获得的经验,民警们处理起求助警情已然驾轻就熟。“我们帮群众找跑丢的羊的时候,就会牵着头羊沿着放羊的轨迹去找,头羊脖子上系着铃铛,走丢的羊只要听见铃铛声就会有回应,一般很快就能找到。”“老人迷路找不到家不要太着急,他们一般都不会走岔路,只要沿着主干道一直走就能找到。”……谈起办案经验,段磊如数家珍。

从老来红社区到因民派出所新址需1个小时的车程,为了最大程度方便群众办事,红山派出所民警用上了“秘密武器”——登记册、笔记本、反诈宣传资料、手电筒、执法记录仪、对讲机、照相机……小小的警务背包里装着各种办公物品。民警们每天入户走访时,便带上这个“百宝箱”,“群众需要办理身份证时,我们就拿出相机采集人像;有新增流动人口时,我们就把信息通过核查终端上传到系统里;做反诈宣传时,我们会对照着资料,用他们听得懂的方式来讲解,比如‘电话里让你转账的一定是骗子’等等。”

常驻于苦寒之地,将辖区安危常挂于心,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己任,磨砺意志,将服务为民的理想信念扎根于此,结出了名为“坚守”的果实。这便是红山警务室民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