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这里是耿马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请讲……”作为临沧市耿马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中的一员,这样的开场白,沙松每天都要重复上百次。
沙松,男,傈僳族,中共党员,耿马县公安局一名“90后”110指挥中心民警。今年是他在110这条“生命线”上坚守的第二个年头,仅仅一年多的时间,他已成为指挥中心的中坚力量,在这三尺接警台上,绽放着他的青春光彩。
他是勤学善思的“实干家”
“公安情报指挥中心,是现代警务实战中枢的‘最强大脑’,我能做的就是多学、多干、多思考。”沙松如是说道。
从交通警察到指挥中心民警,岗位跨度很大,为迅速适应岗位要求,他秉持着“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工作理念,注重在实践工作中逐一记录遇到的问题,虚心向身边同事请教,认真反思总结,不断补短板强弱项。
2021年,为了爱情奔赴耿马这个边陲小城的他,还是个十足的“外地小伙”,不熟悉辖区路况、不了解本地民俗风情甚至和辖区群众交流时还存在语言障碍……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对于接警工作来说无疑都是致命的。
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克服这些困难,每天下班之余,他便让妻子带着他走街串巷,拿出地图逐一标注记忆,仅一月之余,他便摸清了辖区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小区,对各个社区、村组、地名、路名都烂熟于心,已成为一张“活地图”,说起话来也越来越有“本地味儿”,听到报警电话铃声响起,他也不再心有余悸,而是游刃有余,能在第一时间精准定位报警人的位置,掌握报警内容。
每天的信息上报、警情处置、线索流转刻不容缓,加班加点是常态,“白加黑”“5+2”,这样的工作模式他早已习以为常。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他已是接处警、指挥调度、网上巡查、情报研判等各项工作的“行家里手”。
一年多来,他共接有效警情1.2万余起,刑事警情478起,治安警情913起,交通警情3869起,火灾警情2起,其他警情6917余起,资金预警劝阻和止付691条。
他是群众的“知心人”
“110接处警面对的警情,通常是不轻松、不愉快的,群众的情绪也大多处于愤怒、焦虑、心烦、无助状态,稍有不慎情绪就会升级,而首先作用对象大多的是处于与其打交道的‘第一关口’接警员,我们的服务态度至关重要。”秉持着这样的理念,沙松在接每一个报警电话,处理每一个警情时,都耐心、细致、热情为群众服务。
“警察你好,我朋友突然发病晕倒在路边,我该怎么办?”今年3月的一天凌晨,值夜班的沙松接到群众报警求助,他一边安抚报警群众情绪,一边详细询问并记录事发地详细地址,联系派出所前往现场处置,并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
“多亏你们及时赶到,现在我朋友已恢复了意识,真的太感谢你们了……那么晚还在值班,你们辛苦了,有你们在,我们老百姓心安!”半小时后,报警群众特地打电话至110接警中心向沙松道谢。
“每次听到群众的肯定和感谢,我都由衷地感到开心。”沙松说道。
一年多来,他将“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的爱民为民之情通过电话传递给每一名报警群众,尽自己最大能力为报警群众办实事,以出色的业务能力完成一次次精准的处置,以暖心的服务赢得群众的认可。
他是同事口中的“好师傅”
“不会的问松哥,准没错!”谈起沙松,指挥中心的民辅警们个个竖起大拇指。
现在的他,已是新入职接警员的“师傅”,组织新入职接警员开展专业、系统培训,面对面讲、手把手教,讲授接处警要求,从语言表达、情绪控制、沟通技巧……事无巨细。
为接警员处理疑难警情提供应对参考,确保每一位接警员都快速成长,迅速适应岗位。面对业务能力相对薄弱的接警员,他从不指责刁难,而是耐心提供“一对一”培训指导。
情报指挥中心,承担着110接处警、反诈预警、指挥调度、应急处突、警务协作等工作任务,繁重的工作任务、高强度的值班值守模式,不免让民辅警有较大的心理压力,作为大家的“师傅”,他总是实时关注办公室每一名“徒弟”的情绪,不定期开展谈心谈话,听心声、知心意、解心结,让大家做到张弛有度、劳逸结合,不断增强团队凝聚力、战斗力。
他是多才多艺的“警营青年”
工作出彩的他,生活中,同样多才多艺,运动健身毫不逊色,吹拉弹唱更是样样精通,警营活动上,一首首吉他弹唱、一段段超燃的舞蹈,惊艳众人,“圈粉”无数,是大家口中“上得了舞台、擒得了贼”的“90后”青年民警代表,在他的感染下,大家能量满满。
“工作之余,能用自己的才艺为同事们带来快乐、为大家加油鼓劲,是我的荣幸。当然,我更希望自己的这些技能能为公安普法宣传、警营文体活动助力。”他一如既往平静地说道。
“90后”的他,是一名普通的110指挥中心民警,但就是这样平凡的他却在平凡岗位上熠熠闪光,忠诚守护着一方平安,这样的青春底色已足够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