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市宁蒗县烂泥箐乡地处川滇交界处,辖区居民均为彝族,近年来,烂泥箐派出所着眼基层治理和群众需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建立了党建引领“3343”基层治理模式,为辖区平安建设走出了一条最有实效的“好路子”。
建强“三支队伍”,确保矛盾“有人调”
烂泥箐派出所凝聚辖区内有丰富调解经验、懂法律知识、有一定威望的党员和群众,组建“乡贤调解队”,动员网格员、人民调解员等群防群治力量共同参与,依托“警格+网格”,真正将矛盾纠纷调解在一线、化解在基层。
针对日常工作中摸排到的疑难、复杂矛盾纠纷,由乡综治中心牵头,组建了由派出所、司法所、综合执法队等单位具有专业法律素养的人员组成的“专班联调队”,以矛盾调解矩阵式服务队伍,最大限度提升调解成功率。
聚焦辖区彝族群众多、法治意识薄弱的实际,烂泥箐乡因地制宜,组建懂法律、会彝语的“彝乡普法队”,常态化入村入户入校开展法治宣传、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回访等工作,以群众听得懂的方式,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常识,多措并举提升法治乡村建设水平。
今年以来,烂泥箐派出所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2起,其中,乡贤调解20起,专班联调12起,调解后无一起“民转刑”“刑转命”案事件发生,切实做到了平安不出事。
做实“三项工作”,推动纠纷“早化解”
做全“纠纷排查”工作,定向接收各类纠纷线索。烂泥箐派出所切实推动民警从“下村”向“驻村”转变,严格落实派出所与乡党委书记、村“两委”班子及网格员的“三个见面”制度,主动摸排掌握辖区各类纠纷线索。同时,定向接收110接警中心派单、情指中心定点推送的《风险提示函》、现场报警等各类信息,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介入。
做精“纠纷研判”工作,完善矛盾纠纷周研判制度。由所领导牵头,每周组织民警对涉及婚姻家庭、债务、邻里等警情等开展周分析研判,构建由乡综治中心牵头,联合派出所、司法所、妇联等单位参与矛盾纠纷周研判机制,按照高、中、低风险分类评估,建立“风险事”“重点人”清单,做到“一纠纷一专班一方案”,及时跟进处置,确保件件化解到位。
做实“纠纷化解”工作,探索构建“三级调解”机制。探索实施矛盾纠纷化解“1+N”机制,根据矛盾纠纷复杂程度,视情况逐级开展“社区民警+下沉辅警”的第一梯队现场调解、“社区民警+下沉辅警+村干部+乡贤”的第二梯队村级调解、“公安+综治+司法+N”的第三梯队乡级调解,实现矛盾不上交。
管好“四个要素”,助力隐患“真消除”
管住“重点人”。依托公安基础信息平台,加强对辖区精神障碍患者、刑释解矫人员、“三失一偏”人员、涉访人员等重点对象的见面走访、风险评估和关注预警。对于在外务工的人员,及时发函委托当地公安机关协助开展日常管控,最大限度消除安全隐患。
防住风险事。紧盯婚姻家庭纠纷和道路交通安全两项重点,组织修订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制定道路交通安全“十条措施”,加大对酒驾醉驾、超速超载、无证驾驶等农村地区常见交通违法行为的检查和打击力度,切实将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处置在前端。
盯住关键物。紧盯危爆物品、管制刀具等对社会安定存在现实危险的关键物品,加强对生产、销售、运输、储存、使用等环节的安全监管,切实消除辖区安全隐患。
稳住关键地。切实加强对学校、宾馆、快递站等关键场所的安全监管,强化“三防”建设,严格落实校园安全“四个100%”“护学岗”等措施,落实旅店业“四实”登记和物流寄递业“三个100%”制度。2024年以来,共排查整治安全隐患80处,开展校园普法10场,化解涉校纠纷2起,组织应急演练3场次,确保辖区重点区域治安状况平稳有序。
烂泥箐派出所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挖掘基层治理的“金点子”,针对辖区内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或在外地急需办理业务的群众,及时提供上门办证、送证上门、帮助邮寄等服务,提升服务群众能力,真正实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三个目标”,全力营造辖区平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