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楚雄州大姚县公安局坚持“专业+机制+大数据”机制,以“四变”警务为抓手,“一格一警”社区民警专职化,县城区社区民辅警配备率达1:3,新建标准化社区警务室19个,逐步实现辖区治安态势明显好转。
矛盾纠纷变“结”为“解”
以警务室为载体,分析研判每起纠纷,根据不同特点成立义务调解队,形成矛盾纠纷熟人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模式,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645起,成功率达99.3%。
“两兄弟都是父母亲的子女,手心手背都是肉,要相互体谅,找出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法,不能总是争吵不休。”随着城郊土地开发,朱某兄弟因土地分割产生的矛盾日益激化。社区民警及时与社区干部、法律服务者、志愿者多次上门开展调解工作,以“唠家常”的方式了解实际情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做好化解工作。
治安防范变“难”为“易”
“张大爹,你家的出租房我看这几晚上都亮着灯,是不是租出去了,有没有到社区警务室报备,如果没有就加到李湾社区出租房管理群里面,及时拍照上传资料。”以社区网格为基础,形成以专职社区民警、辅警、社区干部、网格员、志愿者为骨干,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1+1+N”(即1名社区民警、1名网格员、N名志愿者)社区警务工作模式,主动认领网格,承担义务网格员、单元长、楼栋长等职责,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在社区民警的带领下活跃在各个小区、商铺、出租房,成为社会治安的“流动哨”、收集社情民意的“顺风耳”。
隐患治理变“漏”为“治”
“咱们经营娱乐场所,安全是第一位的,一定要合法合规地经营,这是我的联系方式,有问题就给我打电话,别客气。”社区民辅警加强重点单位的安全检查,督促落实内部安全防范措施。
深化交通、治安、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加大对危爆物品、物流寄递等行业监管力度,及时发现整改各类安全隐患。将巡控警力向夜市、娱乐场所倾斜,依托警务室将巡逻点位高效串联,打造出“网格巡逻、动态布警”的新型巡防模式,提高易发案部位的见警率、见车率、管事率。
基础数据变“滞”为“活”
“老大哥,因你家属外来务工人员,现因手机号码更换,无法取得联系,这个是我们社区民警的电话,你可以直接打电话或在这张留言纸上写上你的联系方式,我们上门进行数据采集。”针对部分小区、出租房外来务工人员多、流动性大,社区民警、网格员、志愿者选择在每日12时至15时、19时30分至21时30分,开展“车轮入户”采集。除张贴预约采集时间留言条、错时上门外,充分发动物业、村(社区)委会、开发商社会力量,做好上门采集。
全县修改标准地址5.6万条,实有人口信息新增或修改54.5万条,实有房屋、实有单位信息新增或修改13.6万条,新录入外来人口2.1万人、更新出租房屋登记767户,为侦查办案提供准确办案信息180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