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动态 > 警界传真 > 正文
普洱市景东县公安局文井派出所用“访引融推”工作法走好“主防路”
发布时间:2024-07-29  责任编辑:符晓

普洱市景东县文井镇辖区面积846.26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335个村民小组,实有人口7.2万人,是全县第一人口大镇、第一农业大镇、第一移民安置大镇。近年来,景东县公安局文井派出所全体民警辅警心怀忠诚,肩扛责任,针对辖区面积大、人口多、警情复杂等特点,以深耕“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为抓手,探索推进“访、引、融、推”工作法,着力推动派出所“主防警务”走深走实、绽放活力,被公安部评为“一级公安派出所”,被云南省公安厅命名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

“访”遍群众。分片包保责任遍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持同辖区群众的血肉联系、命脉相通,按照民警辅警分片包保责任机制,将遍访群众作为打通主防管理末梢神经的“良方”,通过进村寨、进企业、进学校开展遍访活动,打开群众心扉、倾听群众心声,感悟群众思想、找准群众需求。着力化解矛盾解决难题。及时收集掌握民情动态和治安问题,落实工作责任,化解矛盾纠纷,深化服务措施,全面提高农村地区见警率管事率,有效解决群众身边的“小矛盾、小纠纷、小诉求、小隐患、小难题”,实现矛盾不上交,有力增强了人民群众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

 

 

“引”导群众。拓宽普法宣传服务模式。紧扣群众的法治需求,主动将普法工作融入警务工作的全过程,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以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法治进乡村”活动等为牵引,组建“责任区民警+司法工作人员+村组干部+群众”普法宣传小队,推行“微信矩阵+社区警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普法宣传服务模式,群众通过微信群即可向责任区民警咨询问题、反映线索。强化法治宣传实效。常态化组织民辅警深入校园、企业、单位、村组开展法治宣讲,引导群众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群众遇事找法、处事依法的氛围逐渐形成。拓宽警民联系服务渠道。推进“一户一牌”落地生效,在群众家中张贴警民联系牌,利用“景东警方”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开展警民互动,推行“非接触式”服务,辖区群众遇到法律问题可第一时间通过社区民警电话及时报警求助。

“融”入群众。深推“五个整合”。深入推进“警村融合、警校融合、警企融合、警医融合、警民融合”五个融合,汇聚“主防”合力,落实党员民警兼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制度,当好学校法治副校长、企业发展指导员、医院联络员和群众家属。建立警村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派出所与村党支部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党建、社区警务、政务融合,指导村组干部、企业、学校、医院、群众组织开展护村、护校、护院、护企活动,及时发现社会治安不稳定因素和萌芽状态的矛盾纠纷。抓实“四个一”措施。落实“一个治安问题、一名责任领导、一名责任民警、一套解决方案”的“四个一”措施,不断解决群众身边治安隐患,延伸服务群众触角,及时走访了解和帮助群众解决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有事找警察成为辖区群众的第一选择,民辅警逐渐成为群众的家属。

 

 

“推”动群众。完善网格化管理体系。聚焦“派出所主防”职能,通过警力前置、服务延伸,创新推动“村头警务”“移动警务”“上门警务”,建立治安网格化管理体系,目前共建立大网格25个、小网格335个,由村委干部兼任大网格员、小组长兼任小网格员。开创基层善治新格局。充分发动组织群众,组建了“夕阳红守护队”“街道义警队”“老兵护村队”等群防群治组织,由责任区民警兼任队长,建立完善巡逻防控、纠纷调处、村企协作、技能培训机制,网格员与群防群治组织深度融合,坚持组推整村、村推全镇,完善技防、物防、人防措施建设,开创基层善治新格局。推动“无发案村寨”创建。推进基层治保组织、保安、义警等群防群治力量有效运行,形成信息网上收集、网上报送、网上处置的民意引领警务新路子,推动“无发案村寨”创建,逐步把基层社会治安管理的法治建设推向新的高地,构建“法治乡镇”新样板。

下一步,文井派出所将继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牢固树立“派出所主防”工作理念,以实现“基础牢、出事少、治安好、党和人民满意”为目标,切实维护一方稳定、守护一方平安、服务好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