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身搜救卫士登山救援、协助抓获盗窃嫌疑人、帮助寻找迷路老人、引导车辆行人文明出行……在红河州金平县马鞍底乡活跃着这样一支群防群治力量。他们是民警维护治安的“好帮手”,更是调处纠纷的“好助手”,这些来自各方的群防群治力量犹如“千里眼”和“顺风耳”,相互配合,共同参与,进一步铸牢了基层治理的“平安墙”。
一直以来,红河边境管理支队马鞍底边境派出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建强建优“护蝶齐飞”志愿队群防群治力量,听取民声、汇集民意,发挥民智、凝聚民力,构建起了共建共治共享、联治联防联管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打通了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
从边防连队秉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理念,抵御外敌、守护边疆,再到派出所贯彻“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理念,服务群众、守边固土,“传承”始终贯穿于“佤山前哨”群防群治组织的整个发展历程。
建队伍 激活群防群治“一池水”
“村子周围每天都有巡防队伍在巡逻,时常会给我们宣传消防、反诈防骗等知识,看到巡逻队员走在街道上,心里就多了一份踏实,现在住着也多了很多安全感。”金平县马鞍底乡马鞍底街村民陆阿姨说。陆阿姨口中所说的巡防队伍,就是马鞍底边境派出所升级打造的“护蝶齐飞”护村队群防共治新模式的应用。
近年来,马鞍底边境派出所以“蝶乡红”国门党建品牌创建为牵引,创新推出了群防群治队伍“护蝶齐飞”志愿队,通过人员力量的协调联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同步摸清社情民意,发现风险隐患,纾解民困难事,协调处理纠纷,织密织牢社会治理民心网。
社区民警介绍说:“志愿队员发挥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民警则依靠权威性和执法性,攻克入村走访难点,二者联动共治,为派出所的精准管理、精细服务添砖加瓦。”
优结构 破解社会治安“老难题”
“有人给我妈妈打电话,说是她的社保账户出现异常,让她把卡里的钱转到安全账户,但警察叔叔来学校普法的时间告诉我们,这种类型的电话是诈骗电话。”今年8月,志愿队“少年组”的一名队员拨打粘贴在家门上的“连心牌”驻村辅警电话,成功阻止了一起电信诈骗案件,并把学校学到的防范诈骗知识向自己的妈妈进行科普。
马鞍底边境派出所从群防群治队伍人员年龄、能力入手,在“蝶乡红”国门党建品牌矩阵下,设立家庭普法的“少年组”、护村维稳的“青年组”、收集信息的“巾帼组”、调解纠纷的“银发组”,充分发挥队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特点,常态化开展普法宣传、治安巡防、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让群防群治的生动实践真正延伸到每一户人家、每一位村民。“护蝶齐飞”志愿队建立两年来,马鞍底乡矛盾纠纷同比下降10.1%,治安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3.6%,刑事案件同比下降4.3%。
红岩下寨村的党员说:“派出所希望我们支持群防群治工作,因为治安工作本身事关人人、事关社会,所以不管是党员还是群众,大家都在积极响应。”
聚群力 激发多元治理“新活力”
“在前期的单独沟通中,我们了解了你们的诉求,现在有个解决方案,你们两家看看行不行得通……”8月28日,在马鞍底边境派出所驻地西北警务室“多元化矛盾纠纷联合调处中心”,“护蝶齐飞”志愿队员们耐心地与两户村民沟通交流,阐明法律法规、说明利弊关系,促使双方达成一致意见,成功化解了长达二十余年的土地纠纷。
长期以来,马鞍底边境派出所坚持循法善治,注重在法治轨道上化解矛盾纠纷,依托资源集成优势,大力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协调联动,以完善基层治理平台为切入点,积极推动金平县委政法委、县公安局、县人民法院在地西北村委会、石板寨新村、马鞍底村委会、中梁村委会打造4个“蝶乡共享法庭”“多元化矛盾纠纷联合调处中心”,探索推出多元化联合调处“四五六”工作法,构建“小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大矛盾纠纷”预警在先,复杂矛盾纠纷集中力量攻坚的纠纷化解大格局。2024年以来,联排联调矛盾纠纷52起,2起长期土地纠纷(1起长达二十余年)得到妥善化解,确保了辖区社会面治安环境持续平安稳定。
“基层治理工作不能单靠公安机关单打独斗,更需要争取辖区各行业负责人、从业人员、边民群众的支持。”马鞍底边境派出所教导员坦言。群防群治的“圈群”力量,串联起了每个村寨基层治理单元,村寨内生动力得到了充分激发。马鞍底街村工作人员表示,有了“护蝶齐飞”志愿队的加入,各项工作更好做了。
下一步,马鞍底边境派出所将进一步深化群防群治工作开展,推进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地生根,激活基层社会治理“神经末梢”,将群众力量转化为促进基层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发展的不竭动力,更加有力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