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嘎多村赶上了‘三好’幸福村建设的快车,‘月亮警务室’警务服务举措,全面提升了村民们安全感、幸福感、满意度,使村民们自愿成为‘三好’边境幸福村建设的倡议者、参与者、建设者。现在,走在嘎多村的石板路上,你会看到整洁的庭院、欢快的笑声和宁静的夜晚,都在讲述着党员干部、党员民警与各族群众结下的乡友情、鱼水情。”临沧市沧源县嘎多村支书说道。
为助推驻地“三好”幸福村建设,融入省、市、县“边疆党建长廊”建设部署,近年来,临沧边境管理支队单甲边境派出所紧密结合辖区实际,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把准“三个关系”,以党建引领、机制改革、自治强基为创新载体,打造出因地制宜的乡土警务特色,不断提升辖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把准干群与警民关系 深化党建引领 打造乡土警队新风貌
持续深化“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围绕党组织联创联建形式凝聚“党政军警民”合力,着力在基层党组织阵地上共建乡土警务。
培育“党建+综治”党建品牌。创新打造“月亮警心 星月向党”党建品牌,在思想政治建设“点”“线”“面”上集成发力,根植民警乡土理念,树牢为民情怀。
夯实“警地联创联建”堡垒阵地,将6个行政村划分为3个警务区,推行党员民警兼任行政村党组织副书记制度。建立“共建党员互评”“党员评议共建支部”等制度,激发警地党员的服务热情和工作干劲,依托月亮古寨丰富的党建资源,开展联上党课、联合主题党日等共建活动70余次,有效提升了警地党员干部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
坚持“党员+专群”相结合的治理格局。从各村党总支中选配优秀党员组建“月亮之家”巡防队,下设巡逻防范、安全检查、普法宣传、纠纷调解四个小组,党员民警与各组党员队员“结对子”,分类施教、以专带群,搞好“传帮带”,对巡防队员进行专业培养,打造老百姓身边“行走的法律百科全书”,夯实群众法治理念,牢牢把握群众工作的正确方向。
把准打防与管控的关系 推进机制改革 打造末端维稳新机制
按照“两队一室”警务改革思路,深入推进“打、防、管、控、建、治”一体化措施,牢牢把握“派出所主防”职能定位。
立足勤务指挥体系,构建全面巡防新模式。充分运用科技手段提高边境辖区警务水平,引导街面巡逻警力开展精准巡防,通过点上严守、线上严巡、面上联动,确保边境辖区平稳可控。
立足共巡共治,建立快侦快破新体系。以“月亮之家”巡防队警务机制为载体,打造“五联”警务机制,构建“共巡共治”的常态巡查防范体系,充分发挥巡防队员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形成“户户是堡垒、人人是哨兵”的联动管控,打通查打“最后一公里”,切实提高管事率和破案率,实现治安巡逻防范全覆盖、打击违法犯罪无死角。
立足预防在前,打造矛盾化解新模式。“月亮警务室”在“点单式服务”的基础上,创新“点单式调解”新机制,秉承“你点单、我调解”的服务理念,搭建“警务室—巡防队—村委会”矛盾排查化解联动互通机制,根据矛盾纠纷的特点、性质、原因,形成可控防护圈。
创新“月亮古寨调解法”。在农户茶余饭后,对风险突出的矛盾纠纷适时通过“边寨协商”“围炉煮茶”“火塘夜话”等方式开展“党政警群”解纷评议会,充分发挥“月亮之家”巡防队高效便捷的调解功能,释放群防群治效能,使警务实时感知力得到大幅提升。
把准民生与民风的关系 聚焦自治强基 打造边疆治理新机制
致力将民主法治通俗化、民俗交融深入化,纵深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暨“法治宣传固边防”活动,让以尊重边疆民族人文习惯为载体的法治思维深入人心,构建“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聚焦群众期盼,树立民生警务新理念。依托“月光警务”24小时值守工作机制,全天候为群众提供警务咨询和服务;打造“半小时”警务服务圈,按需为群众提供反诈劝阻咨询、预约上门服务等;建立案件线索举报机制及接处警回访机制,对每起警情回访形成笔录台账,做到疑点细心认真解释和难点梳理引导到位。
聚焦普法强基,构建精准治理新模式。依托案件办理队在接处警了解案情的同时,采取“上门普法”“见面宣讲”措施,对涉案当事人一对一、面对面普法宣教,争取法律认同、情感认同;此外案件办理队适时集中村民通报治安形势,以案说法,有效促进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潜移默化地将党的政策、佤族语言的法理缘由宣传给各族群众,增强各族群众对党对综治工作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聚焦“一老一小”,打造邻家警队新服务。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常态化开展贴近生活的小事常办活动,为孤寡老人定期检查房屋安全隐患、为腿脚不便的村民上门办证送证服务、为创业青年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等。
在一件件民生小事、一例例成功防范的警事、一桩桩化解的矛盾纠纷难事里,单甲边境派出所找到了“派出所主防”的关键点,带动了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助力了边境“三好”幸福村建设,呈现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疆安宁的生动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