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强边固防 > 正文
独龙江卫士:为党和人民守好边、固好防
发布时间:2024-07-09  责任编辑:符晓

怒江州独龙江乡是全国唯一的独龙族聚居地,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秘境”。这里在整个云南省纬度最高、位置最北、气温最低、距离最远、降雨最多,堪称极边、极寒、极苦之地。

过去,深藏大山里的独龙族群众过着延续几千年的“结绳记事、观天计时”原始生活,住茅草房、过江靠溜索、出山攀“天梯”,理发只能用砍刀……

 

 

1952年,一支戍边队伍历经艰险徒步穿越原始森林来到独龙族群众身边,成立了独龙江边防派出所。他们离开家乡,进驻边疆,为祖国边防事业建设和守卫独龙江献出了青春乃至生命。2019年1月1日,公安边防部队改革,原独龙江边防派出所改制为独龙江边境派出所。

身份变了,不变的是职责和坚守。70余年来,独龙江边境派出所全体民警几十年如一日,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着独龙江的安宁稳定,用忠诚和奉献浇铸独龙江的发展进步,忠诚履行职责使命,全力以赴为祖国边疆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

 

 

日均两万步保护辖区平安

独龙江边境派出所担负着115公里中缅边境线、1997平方公里边境辖区的边境管理和1230余户4400余人的治安管理任务。通过精准实施网格管理,构建一村一哨所、十户联防、十铺联防工作体系,并建立由老党员、老支书、老教师、老军人、老村贤、青年民警、妇女主任组成的调解队和7支“彩虹义警队”,实现了辖区矛盾纠纷全化解。

“作为滇西北边防最前哨,这里条件十分艰苦。目前有来自全国14个省份的30多位民警在所里工作,近些年,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申请调到独龙江来。他们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既然选择了边关,就要去更苦的地方奋斗。”教导员苟国伟介绍说。

黄埔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两度申请来独龙江戍边,刚毕业时没能实现,去年再次申请终于成行。家人孩子远在湖南,一年只能见两三次。

他的日常工作除了巡边、深入村寨走访排查,还会根据网格员、义警提供的线索,第一时间化解矛盾纠纷。打开他的微信步数,每天至少两万步,多则一天三万多步,相当于每天走一个半程马拉松。

这可不是普通的两万步。在独龙江,每一次巡边、执勤、救援都充满惊险,面临恶劣环境的考验。独龙江一年中有280天下雨,有时强降雨甚至持续十天半个月,出门就是电闪雷鸣,昏天暗地,胶鞋是必备品,衣服也总是潮湿的。独龙江公路700多道弯,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江水,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随时在发生。

蚊虫毒蛇也很多,每天早起地上都是一堆堆蚊虫,被蚊虫叮咬后留下的红包瘙痒难耐,严重的一年半载也好不了。外出走访巡逻,时常能碰见蛇,一般的蛇清洗、消毒即可,万一被毒蛇攻击,得不到及时治疗,很可能会危及生命。

今年1月的一天,一位村民在修缮草果地时不慎坠入30米悬崖掉落江边。接到报警后,黄埔立刻与辅警一行五人带着救援物资奔赴现场。到了才发现,跌落处根本没有路,峭壁平均坡度足有70度,每次只能一个人勉强爬过去,600米的距离,他们在峭壁上腾挪移动了1个多小时;终于靠近村民时发现他无法动弹,黄埔找来树枝做成临时夹板固定腿部,并将他送医院抢救,最终脱离了危险。

独龙江乡原巴坡村警务室旧址如今改建成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黄埔是这里的义务讲解员,他说:“教育基地不仅记录了我们所的发展进程,更是记载了独龙族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一步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70余年来,警民小学、独龙江烈士、抢险救援等警民相拥的感人故事在独龙江畔传为佳话、成为时代印记。每次来这里,我都能收获新的感动。”

 

 

独龙江畔首位警花

尹广丽是曲靖人,大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怒江边境管理支队。结束新警培训后,被分配到独龙江边境派出所实习。

实习期要学的第一件事竟是理发,尹广丽笑着调侃:“从没想过当警察还要学当‘托尼老师’!”但当她知道这是为了下乡时给群众提供服务后,学得很认真。为了便民利民,独龙江边境派出所推出“流动服务车”“夜间户籍室”“免费证件照”等服务,为群众解决烦心事。

 

 

尹广丽被安排在社区民警岗位,第一次到独龙族群众家走访,有位老奶奶亲切地拉着她的手,这一举动感动了尹广丽。在一次次下乡过程中,她快速学习社区工作,包里总是装满法律宣传单、相机、理发器、常用药,她还学会了不少独龙语,独龙族群众见到她,总是热情地招呼她到家里喝茶,或是悄悄把鸡蛋塞到她包里。

实习期快结束了,想着当地朴实暖心的群众,尹广丽久久难以入眠,毅然写下了留下工作的申请书,就此成了独龙江70年戍边历史上第一个申请留下的女民警,也是独龙江边境派出所目前唯一的女民警。

“一天一下乡,每日一走访”是独龙江派出所不成文的规定。从此,尹广丽不是在下乡就是在下乡的路上,矛盾纠纷排查、搜集社情民意,一年下来80%的时间都在村子里。尹广丽说:“社区民警不仅要懂业务,还要懂独龙族的文化和生活习俗才能更好开展工作,这些都得靠走访积累。”

尹广丽遍访独龙江乡上游的883户群众,每一户群众的情况她都如数家珍,每一名群众的“小事”,她都用心解决,然而她却三年才能回一次就在云南的家过年。

在走访中,她发现村里一些孩子对未来感到迷茫,于是,她建立起一个微信群,把考上大学的大学生和正在上中学的孩子们拉进群交流互动,由大学生分享学习生活中的见闻趣事,激励中学生为梦想奋斗,不少孩子逐步转变了学习态度,成绩也有了提高。

到独龙江以来,尹广丽目睹过大雪封山,经历过灾害救援,见过从未见过的毒蛇,等过一个月以上的快递,从未叫苦叫累。她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住在群众心里的人。这是她最想成为的样子,也是独龙江民警们最平凡的样子。

 

 

1年收获10面锦旗

近年来,独龙江乡升级为4A级景区,自驾来游玩的游客也越来越多。独龙江边境派出所结合实际,实施旅游警务,依托三个抵边警务室建设“暖心红色驿站”“游客服务中心”,服务外来游客。

在中缅北41号界桩附近有条哈滂瀑布,湍急的瀑布从高百米的陡峭山崖上一跃而下,堪称奇绝。美景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探奇览胜,遭遇险情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一次,一对来自贵州的七旬夫妇自驾游来到哈滂瀑布观光,72岁的老人突发脑溢血昏迷,中缅北41号界桩警务室民警战永超正在值班,他闻讯后立即赶到,用警车将其送往乡卫生院抢救,使老人脱离了生命危险。医生说,再晚几分钟老人的命就没了。

战永超是山东烟台人,之前当兵的城市离家乡并不远,2019年边防体制改革时他本可以退伍回家,但他毫不犹豫向组织递交了申请书,志愿到云南最艰苦的边境一线戍边,只因为祖国守边疆是他从小的梦想。起初工作的蛮云边境检查站是二线站,他再一次向组织递交了申请书,来到中缅北41号界桩警务室工作。

多雨潮湿的自然环境下,时常遇见巡逻时被蚂蟥爬满小腿,他从不觉得苦和累,一心一意为群众解忧纾困。他把独龙江当成了自己的第二家乡,没想到在这里还意外收获了甜蜜的爱情。

那天,战永超正在执勤,查验过往车辆时注意到徐徐驶来一辆颠簸摇晃的小轿车,他赶忙上前将该车引导至路边安全地带。原来,这辆车左前轮被扎了钉子,气已漏尽。车上一对夫妇和他们的女儿一起到独龙江旅游,没想到半路上会出这种状况,一时间束手无策。战永超二话没说,麻利地帮忙换好了轮胎。一家人频频向他道谢,女孩的母亲还留下了战永超的手机号。不久后,战永超竟接到女孩打来的电话,再次向他致谢,并问他愿不愿意加微信交个朋友。通过在业余时间彼此加深了解,两个年轻人慢慢走到了一起,喜结良缘,后来还有了个可爱的儿子。

今年五月,战永超的爷爷突发疾病去世,当时正投入抢险救援战斗的战永超没能赶回去送别,想起这一幕,战永超潸然泪下。

来中缅北41号界桩警务室一年来,战永超已经收到了游客专门向他致谢的10面锦旗,其中一面绣有这样的字样:守护边关坚钢勇士,扶助民众柔情天使……这是对独龙江边境派出所全体守边卫士们的赞誉,他们就是这极边之地的最美卫士。

记者手记:

独龙江卫士们始终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用维护稳定的刚、服务群众的柔,战斗在边境最前沿和服务群众第一线。

来独龙江采访的经历堪称难忘,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颠簸10小时,绵绵雨中不时有山体滑坡,石头掉下来忽然“砰”地砸在车上,然而并没有时间为此感到害怕,一睁眼就会觉得眩晕和胃里翻江倒海……亲身的经历使我们心中充满对独龙江卫士们的敬佩之情——我们偶然一次来打个卡就如此艰难,日夜守卫该是何等艰难。

在独龙江,每一次巡边、执勤、救援都充满惊险,每一天都面临着恶劣环境的考验,但他们从没有过一句怨言。他们主动请缨驻守这里,一年中与家人团聚的次数屈指可数。“扎根独龙江,一心为人民,”这句话深深镌刻在戍边民警心中,记录着他们扎根边疆、热爱边疆的奋斗历程。在他们的努力下,一幅边防固、边境安、边关美、边疆兴的生动画卷展现在眼前。

(来源:长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