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大建设 > 法治建设 > 正文
玉溪市峨山县:织密“六张网”绘就司法为民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4-08-21  责任编辑:汪雨春

近年来,玉溪市峨山县坚持以“满足群众需要,贴近百姓生活”为原则,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为目标,积极主动地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强化服务保障,创新服务形式,群策群力织牢织密“六张网”,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奋力绘就司法为民新画卷,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织密法治宣传“普法网” 引领法治乡村“新风尚”

紧跟法治峨山建设实践、紧贴彝乡人民群众法治需求,有效整合资源,完善普法机制,围绕“谁来普、向谁普、普什么、怎么普”这一主线,全面落实“谁主管谁普法、谁执法谁普法”普法机制,实行“全面普、重点普、随时普”相结合,聚焦重点村寨、重点问题和重点对象精准发力,不断提升普法针对性、实效性,让普法有“烟火气”,让法治意识“入民心”,形成人民群众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造就法治乡村文明和谐新风尚。

 

 

结合彝乡实际,建好普法专员队、普法专业队、扎根基层普法队、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服务队、法治副校长、“法律明白人”、乡村文艺队“八支队伍”开展全覆盖式普法活动,建成高标准、多元化、全方位的普法队伍,构建覆盖全县的“大普法”工作网络,实现普法无“漏网之鱼”。抓实“法律六+N进”,实施“订单式”精准普法,采取“要听什么就讲什么”的“点单”模式,深入推动送法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的“菜单式”普法,做到精准滴灌,让彝乡普法“入味增鲜”。紧扣防范打击非法集资、防范电信诈骗、防校园欺凌、防高空抛物、平安建设等方面,深入开展“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利剑护蕾”等系列主题宣传活动,让普法更亲民、更见实效、更有滋有味。推进乡村334户“学法用法示范户”、468名“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建成“法治广场”“法治长廊”等不同形式的法治文化阵地建设20个,开设“农村法治书屋”78个,有效引导干部群众树立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强劲的法治动力。充分发挥现有196支农村文艺队伍作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形式,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将法治乡村嵌入文明实践,引导人们践行崇高道德、弘扬法治精神、传播文明新风,让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深入人心。深入推进“N+普法”模式,进一步强化普法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党建+普法”“文艺+普法”“广播+普法”“调解+普法”“书屋+普法”“互联网+普法”等多元化普法形式,将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深入融合,让法治宣传入脑入心,实现普法方式、普法内容、普法手段、普法成效取得新突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呈现新活力,广大人民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纠纷靠法”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促进形成文明、和谐、法治的社会氛围,让公序良俗在彝乡生根发芽,淳朴民风深入彝乡人心,引领法治乡村文明和谐新风尚。

织密矛盾纠纷“化解网” 推进新时代“枫桥经验”本土化

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统筹发挥社会组织力量作用,完善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调解网络,全县8个乡镇(街道)建有“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现有人民调解组织95个,包括乡镇(街道)、村(社区)人民调解组织和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实现人民调解组织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体系,为群众铺设依法、便民、高效的矛盾纠纷化解“快车道”。

 

 

坚持立足发展抓排查,着力防范化解风险,对意识形态、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等各个方面隐患全面排查、全面梳理,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时限清单“四张清单”,完善研判预警、防控协同、多元化解、应急处置机制,确保各类风险隐患早发现、早报告、早预防、早处置,切实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坚持专兼职结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调解队伍发展方向,形成多元化的调解队伍,现有人民调解员1199名,其中专职人民调解员18名,实现百姓身边都能找到调解员,确保及时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断提升人民调解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深入开展挖掘“明星”调解员、成立个人调解室、打造品牌调解工作法等系列调解品牌创建活动,打造“鲁大爹”“谢成明”“马仁逵”“普卫森”等多个接地气的品牌调解工作室,不断延伸基层调解组织触角;谢成明、普卫森等4名人民调解员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张开宏、马仁逵等6名人民调解员荣获“云南省千名调解能手”称号,有效形成调解工作的示范效应、联动效应和辐射效应。增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积极推进律师参与信访调解工作,充分发挥律师在参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中的作用,强化疑难复杂纠纷化解能力。健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信访调解“四位一体”大调解工作体系,形成了具有彝族乡特点的多元化大调解工作格局,让矛盾“小调解”撑起社会稳定“大和谐”,让纠纷“小案件”推进法治教育“大宣传”,让情理“小感化”释放排忧解难“大情怀”,真正实现办好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织密公共法律服务“保障网” 实现便民利民服务“全域化”

加强统筹整合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法治宣传等法律服务资源,及时为老百姓提供法律业务需求指引。从解决法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出发,全力打造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实现在县司法局和8个基层司法所设置一体化法律援助、法律咨询、人民调解、自助服务等办事服务窗口,统筹整合司法行政各项职能工作,全面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需求。建成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8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78个,在各乡镇(街道)、村(社区)配备90台法律服务机器人,为群众提供24小时在线免费法律服务,实现全县城乡开展法律咨询、法律事项可在“网上办”“掌上办”“指尖办”“随时办”,让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公证等法律服务,真正实现“让科技多跑腿、让群众少走路”,把便民、利民、惠民暖心举措真正落到实处。

 

 

全面落实“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实现城乡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全覆盖,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基层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各种需求。严格监督落实“三项制度”,积极开展证照分离、证明事项清理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工作;持续加强行政复议便民为民服务能力建设,在基层司法所设立行政复议代办点,充分运用和解、调解等多种手段化解矛盾,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加强对律师事务所和基层法律服务所的指导管理,切实为人民群众依法维权提供法治保障;深入践行公证为民的使命,为群众提供精准、及时、有效的公证法律服务。加强巩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成效,创建2个国家级、5个省级、20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先进典型,不断夯实乡村普法根基,助推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新实效。

织密法律援助“惠民网” 撑起困难群众维权“保护伞”

坚持“以人为本、应援尽援”的服务理念,认真落实法律援助民生工程,持续关注困难群众法律服务需求,深入开展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活动,做好政策解读、情绪疏导、权益维护等工作,全力为困难群众扬起维权之剑。开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为困难群众获得法律援助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服务,实现群众寻求法律援助“最多跑一次”,最大限度地增强维权时效性。

 

 

加强对农民工欠薪、工伤赔偿、抚养赡养及婚姻家庭纠纷等与民生紧密相关案件的法律援助,通过提供法律咨询、代写诉状、代理诉讼或非诉讼调解等方式,让高品质的法律援助服务惠及更多群众,实现法律援助法在彝乡落地见效。截至今年7月底,共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408件,受援人数530余人,解答各类法律咨询280余人次,其中为农民工欠薪、抚养赡养、婚姻家庭纠纷等民事案件办理法律援助163件,占援助总数的40%,为农民工挽回经济损失近90万元,充分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有力撑起城乡困难群众维权“保护伞”,推动新时代法律援助工作为民便民利民暖民,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法律援助的关爱与温暖。积极探索开展优化法治营商环境“菜单式”法律服务,加强“法律护航”民营企业新举措,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影响。

织密社区矫正监管“防护网” 点亮特殊人群“回归路”

充分依托全县8个司法所,通过每月组织集中学习宪法、民法典、社区矫正法等相关法律知识、讲解相关法律案例、参加公益活动、进行心理辅导、开展个别谈话、落实信息化核查、深入开展实地查访等系列切实有效的举措,全方位、多层次织密社区矫正监管“防护网”,消除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确保不发生脱管、漏管和重新违法犯罪情况。

坚持从“严实细”的工作要求出发,加强细化监管措施,突出人性化管理,注重行为矫治和心理矫治相结合,对存在不良情绪的个别社区矫正对象,及时开展耐心疏导,引导其摒弃过去,帮助其消除回归社会的障碍,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树立重新回归社会的信心,使其顺利融入社会、奉献社会;聚焦个别矫正对象的“不以为然”,加强心理辅导,开展矫情会诊分析,注重从“心”做起,采取“教育+关怀”“纪律+感化”的“2+模式”,将柔情、坚韧和包容倾注到社区矫正工作中,变“短板”为“潜力板”,全力杜绝二次犯罪。在重要节点期间,制定安保维稳具体举措,加强与社区矫正对象监护人、亲属进行沟通联系,掌握社区矫正对象的思想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教,最大限度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质效,全力维护辖区社会和谐稳定。截至今年7月底,全县在册社区矫正对象103人,组织开展集体教育694人次、公益活动680人次,开展“个性化”教育谈话582人次。通过积极探索创新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让社区矫正无“漏”可钻,实现了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全天候”监管,实现了无脱管、漏管及重新犯罪的目标,取得了由“管得住”向“矫得好”转变的矫正实效,推动社区矫正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

织密干部职工“学习网” 助推作风转变“增民信”

以政治理论、业务知识、人文科学等内容为学习重点,以交叉结合个人学习、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主题党日、周一例会、干部职工大讲堂、每月一学、专题研讨、警示教育等方式为载体,制定学习任务表,健全集中充电学、创新载体学、交流互动学等系列模式,织密干部职工“学习网”,确保干部职工学习提升工作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不漏人。

 

 

组织干部职工广泛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及民法典、人民调解、法治建设、依法治县等系列学习活动,全面促进干部职工政治业务“双提升”,不断增强依法履职能力、法治保障能力、服务创新能力和水平,实现各项工作条块结合、点面结合、上下结合的配合联动机制,形成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分级负责、齐抓共管的“一盘棋”工作格局。全局上下干部职工以倾听群众诉求为工作出发点,大力弘扬“严细实”的工作作风,把群众“满不满意、答不答应、高不高兴”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尽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立“法润民心志愿服务队”,结合支部主题党日和为民服务日活动,定期到网格责任区、河长制联系点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法治宣传、法律服务等活动;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助农栽烟、“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惠民生”法治讲座等活动;积极为乡村振兴联系村和低收入脱贫户解决实际困难,真正用实际行动把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全方位推动司法行政工作深入群众、深入民心,切实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新时代司法为民工作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不断提升司法行政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