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者,治之端也。执政兴国,离不开法治支撑;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百姓福祉,离不开法治保障。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治理民族事务,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是实现良法与善治的必由之路。
“天下彝家,生态峨山”。位于滇中地区的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彝族自治县,70多年来,汉、彝、哈尼等34个民族在这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滇中革命摇篮相知相惜,携手奋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峨山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良法善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正能量。
科学立法 健全依法治理之尺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只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各族群众自觉按法律办事,民族团结才有保障,民族关系才会稳固。
202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全国人大代表、玉溪市峨山县岔河乡文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熊文兰深入各个乡镇、田间地头、群众家中开展调研,倾听民声,吸纳民意,为在202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好群众“代言人”做足“功课”。
从田间地头走到人民大会堂,他重点关注山区“一老一小”中的“一老”和推进民族地区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两个方面的情况,“把家乡建设得一年比一年好,让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是他的心愿。
他只是自1952年峨山彝族自治县成立以来众多人大代表之一。多年来,县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等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依法维护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着力推动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供了法治保障,为进一步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作出了积极贡献。
峨山县人大依法按规范程序定期对现行的《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自治条例》《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城市管理条例》及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进行评估、备案审查和调整完善,增补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时代内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民族法规体系,确保涉及民族工作的法律法规、重大政策和重大举措同宪法规定、同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精神相符合。定期对县人民政府贯彻实施《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等政策法规工作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对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推动民族政策法规实施见行见效,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范化、法治化。
7月4日,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4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与此同时,峨山县持续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峨山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情况、全县侨务工作开展情况等进行专题调研,并且围绕民族区域自治“一法一办法”等为重点开展执法检查,使民族区域自治法等得到认真遵守和全面执行,确保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更加深入人心。
公正司法 守护依法治理之要
走进峨山法院,审判法庭上,国徽之下,“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红色标语,代表着法院全体干警的铮铮誓言,温暖着来自全县的各族群众。
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法院作为司法审判机关,是为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法治保障的重要一环。
司法为民在这里时刻上演着。一个涉及30多位农民工工资纠纷的案件让综合审判庭庭长记忆深刻。
2022年六、七月,30多位农民工因工资纠纷来到法院,标的多的几千元、少的几百元。类案属法律援助案件,当事人是玉溪市红塔区洛河彝族乡村民,距离峨山县城几十公里,往返不便。考虑到案件实际情况,在尊重双方当事人意见的情况下,法院组织双方进行了调解并做出司法确认,受到好评。
“这种方式不但具有法律效力,还为当事人减轻了负担,真正做到了司法为民。”说起这起案件,综合审判庭庭长满满的成就感。
峨山法院有关领导表示,在新时代新征程,峨山法院始终围绕“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依法能动履职,全面提质增效,做深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切实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更重政治责任、法治责任、审判责任,在支撑和服务全县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贡献法治智慧、法治方案、法治力量。
滚石上山克难奋进,久久为功必有回响。2023年,峨山法院受理各类案件2521件(其中,办理诉前财产保全等其他案件33件),结案2448件,综合结案率97.1%,审判质效步步登高,为新征程上全面推进峨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必须将法治贯彻到民族工作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用法治保障民族团结,依靠法律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保各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为此,峨山公安机关聚焦全力推进安保维稳、服务民生、护航发展和固本强基,检察机关深耕主责主业提升法律监督质效、融入大局服务护航经济社会发展、守正创新加强检察队伍建设,司法行政机关抓普法利民释惑、抓调解为民解忧、抓公共法律服务助民纾困、抓法律援助惠民暖心、抓法治政府便民增信,与法院一道,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求极致的精神、止于至善的态度,依法能动履职,答好新时代司法工作现代化峨山答卷。
全民普法 夯实依法治理之基
只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各族群众自觉按法律办事,民族团结才有保障,民族关系才会牢固。为引导各族群众争做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峨山各级各部门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普法手段。
“谁执法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
作为司法系统重要一环,5月17日,峨山法院与峨山双双幼儿园携手开展了“与法‘童’行向未来”普法宣讲教育活动,80余名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法院。
在讲解员带领下,小朋友参观了立案大厅、诉讼服务中心、少年法庭、刑事审判法庭等,了解了审判法庭的人员组成,法徽、法袍、法槌等的象征意义。同时,讲解员用趣味问答和小案例故事,针对反校园霸凌、道路交通安全等开展了生动的法治宣讲,在小朋友们心中播种下“法治种子”,引导小朋友们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夯实依法治理的思想根基。
2021年,峨山法院公开审理了一起村民捡拾鸟蛋孵出白鹇的案件,因村民行为涉嫌非法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所以在公开审理此案时,法院特意把开庭地点设到当地乡镇人流量大的地方,并邀请全乡镇护林员、赶集村民100余人旁听,发放宣传单。
“选择各民族群众较为集中的乡镇开展双语巡回审判,既依法保障各民族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又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目的,让知法守法的理念深入人心。”综合审判庭庭长说,“双语”普法模式运用当地老百姓听得懂的、有心理亲近性的语言,聊身边事、话身边案、学身边法,将“法律语言”变得通俗易懂,不仅与少数民族群众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也让普法宣传更加接地气、有温度、入人心,打通法律法规与少数民族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点亮了法治“引路灯”。
这是峨山县立足彝乡实际,用活普法专员队、普法专业队、扎根基层普法队、普法讲师团等“八支队伍”,在法治宣传、政策解读、隐患排查、矛盾化解等方面充分发挥前哨作用,形成高标准、多元化、全方位的普法队伍,构建起覆盖全县的“大普法”工作网络的鲜活实践之一。
为让依法治理润物细无声地滋养峨山各族群众,峨山坚持打造法治宣传阵地,创建“峨山法宣在线”微信公众号,建成法治文化主题公园、长廊、法律书屋等实体阵地19个,让社会环境变成一个法治教育的大课堂。在全县各村组应急广播中设立法治时间,播放电信诈骗、家暴、邻里纠纷、校园霸凌等典型案例,营造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人民群众在哪里,普法宣传工作就延伸到哪里。为不断延伸法治宣传的触角,峨山将普法内容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传播,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人随时随地接触到法律知识,了解各项最新政策法规、司法解释、典型案例等,提高法律知识的传播效率,扩大普法覆盖面和影响力,用互联网发出按法律办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好声音、正能量。
为了不断提升普法宣传成效,峨山还深入开展“法律六进+N”宣传活动,以民族花灯歌舞、模拟法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普法宣传,2021年以来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民法典宣传月”“三八妇女维权”等系列法治宣传、宣讲活动1000余次,派发普法宣传资料35万余份。
一系列的举措让普法更显“烟火气”、更暖“百姓心”,在彝乡大地营造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让“和谐之花”在彝乡遍地绽放。
推进基层治理 提升依法治理之能
作为民族自治县,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峨山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贯穿民族工作领域的重要体现,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实现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原则和路径。
“鲁大爹”是峨山县岔河人,1993年来到富良棚乡,从事民政、综治等工作。由于他擅长用彝语与群众沟通,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讲政策、讲道理,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鲁大爹”。2022年12月8日,“鲁大爹矛盾纠纷调解室”正式挂牌成立。
“通过成立‘鲁大爹矛盾纠纷调解室’,聚集一批能和彝族群众打成一片的调解能手,传承好他为民解忧的实干精神,强化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力量,再联合法院、民政、公安等部门,强化‘一站式’服务职能,发挥好自治强基的作用。”峨山县民族宗教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未来还将在调解室中融入德治教化、法治宣传功能,以“双语化解千千结”增进民族团结融合,促进彝乡社会和谐发展。
依托“鲁大爹矛盾纠纷调解室”的良好基础,2023年7月,富良棚乡按照全面接访、访调联合、一站式办理的标准成立了峨山县首个“如家信访窗口”,带领彝语调解队以“情”为纽带,以“理”述实情,以“法”解纠纷,积极调解矛盾纠纷,切实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真正起到了化解矛盾、事了心和的效果,被评为云南省信访工作示范乡镇。
“鲁大爹矛盾纠纷调解室”是峨山积极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的一个成功典范。近年来,峨山成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诉讼调解等资源,构建多方参与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大格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乡镇、村(社区)和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95个,有调解人员1199名,打造“鲁大爹”“谢成明”“马仁逵”等多个“接地气”的品牌调解工作室,不断延伸基层调解组织触角,持续推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积极探索推动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整合派出所、司法所、信访等部门的资源力量,通过业务联合办理、问题分级处置,将触角延伸至基层“神经末梢”。全县98%的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了有效化解,获评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
为推行网格化管理,建设基层治理“终点站”,峨山积极探索城市社区“小单元作战、精细化管理”网格化服务管理新模式,把城市建成区划分为41个网格,下沉41名网格长、91名责任区长、95名专职网格员实体化运行,按下基层社会治理“加速键”,走出了一条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
同时,峨山还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质效,建成1个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8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78个村(社区)法律服务站的三级实体平台,配置“云岭法务通”公共法律服务机器人和“乡村法治通”设备90台,落实公证事项“最多跑一次”便民服务,不断提升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软实力,精准构建“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
2021年以来,全县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累计接受来访法律咨询4432人次,解答“12348”服务热线咨询820人次,办理公证案件642件,受理指派法律援助案件2929件,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社区里的大事小情,上“议事亭”里议一议;居民有了好点子,来“议事亭”里讲一讲;谁家有了烦心事,到“议事亭”里聊一聊……这种看似简单的方式,却让峨山县双江街道猊江社区里诸多棘手难办的居民烦心事得到了解决。
猊江社区于2021年成立,辖10个居民小组,包含41个居民住宅小区,共有居民3646户8846人,党员184名。社区依托小区内的纳凉亭为基点搭建“居民议事亭”协商议事平台,将服务阵地向下延伸,确保民意征集“无盲区”,形成居民事务大家评、社区管理大家议、社区决策大家定的良好氛围。截至目前,通过“居民议事亭”已成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0余件,受到居民一致好评。
“‘议事亭’承担起了收集社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民事共议协商、居民时时监督等任务,让居民能够自主提事、议事、决事、监事,既解决了群众关心的问题,又发挥了社区‘调解器’作用,让党群之间沟通更加顺畅,群众诉求更快回应。”猊江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杨春玉表示。
峨山县化念镇属溪洛渡水电站云南库区外迁农业集中生产安置移民点,涉及昭通市永善、昭阳、巧家3县(区)8个乡镇16个村64个村民小组,共664户2997人。针对移民安置点基层治理体系亟待完善,移民融入难、治理难等问题,峨山县积极探索公心、贴心、真心、热心、诚心的“五心”移民治理模式,服务移民安居乐业,打造出一条外迁移民基层社会治理的“峨山样本”。
如今的峨山,“平安峨山”创建成果进一步巩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三年全市排名第一,获评第一批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云南省双拥模范县,云南省先进平安县实现“三连创”。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新风尚在峨山蔚然成风,“法治种子”厚植千家万户。峨山大地呈现出政通人和、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峨山民族工作部门将持续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新要求,努力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让“法治之花”绽放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