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播放的主要内容是《以案释法:网络电信诈骗典型案例》……”“我国民法典第295条明确规定,不动产权利人挖掘土地、建造建筑物、铺设管线以及安装设备等,不得危及相邻不动产的安全……”近年来,玉溪市峨山县670余个应急广播“大喇叭”每天中午12点和下午6点准时播放与居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党的方针政策,发挥着电视、网络和各类新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不间断地把“法治好声音”传递到彝乡每一个角落,让法律知识入耳入心,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彝乡群众法治意识,打通法治宣传的“最后一公里”,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法律知识,成为传递彝乡全民学法的“最强音”。
“法治好声音”,覆盖彝乡村村寨寨
乡村广播在过去的岁月中,伴着清晨的微风和黄昏的炊烟,曾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关于故土以及乡愁的温馨记忆。时过境迁,在电视、网络日渐普及的今天,乡村广播已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和视线里消失,而峨山县却把健全应急乡村广播体系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认真做好乡、村两级应急广播平台建设和终端选点工作,充分利用“村村响”广播贴近群众、直通基层的优势,开设了法治宣传教育专题栏目,把网络电信诈骗、交通安全、婚姻家庭、侵权责任、森林防火、人居环境整治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不间断送到村里村外、田间地头、娱乐广场,不断拓宽法治宣传教育渠道,成为彝乡法治宣传新平台,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目前,全县建成乡镇(街道)级平台8个,村(社区)级平台78个,自然村终端590余个,形成乡村组三级全面覆盖、上下贯通、安全可靠的应急广播体系,有效打通连接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走向千家万户的“最后一公里”。
同时,峨山县对“村村响”应急广播加强日常安全管理,严格落实《云南省应急广播管理暂行办法》等管理规定,设置独立机房,组建平台管理小组,明确村(社区)党总支书记为第一责任人,设立专管员负责平台播控、账号密钥管理等日常工作,并对管理员加强平台实际操作业务及设备故障维护流程等全方位多领域进行系统培训,切实提高管理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确保“村村响”设备不断电、有人管、及时修,推动彝乡法治好声音“村村响”“长期响”。
“法治好声音”,让法律知识“声”入千家万户
“村村响”应急广播平台采取录音播报、实时播报等方式,节目每天分中午12点、下午6点2个时段准时循环播放,每两天更新一次播放内容,重要时间节点专题播放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通过将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及惠民信息以接地气的方式直接播送到村(社区)、村(居)民小组,从而实现法治“好声音”覆盖到点、宣传到户,有效实现了广大居民群众农忙学习两不误。为增强播放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让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进一步提高法治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知晓率,在节目播放中立足彝乡实际,注重用活泼生动的彝汉双语模式将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案例以案释法,把惠农政策法规、婚姻家庭、治安防范、交通安全、网络电信诈骗、防火防盗等法律常识说懂说透,使枯燥的法律法规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送到千家万户,帮助村民群众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逐步养成法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自觉从知法懂法向守法用法转变,让群众共享法治社会建设成果,进一步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现在社区里宣传法律法规、党的方针政策、森林防火、传达通知什么的,大多是由广播传递,确实是挺好挺方便的。”社区居民群众如是说。“在吃饭、干活时就能听到普法案例,简短实用,通俗易懂,是不是违法一听就懂,让我们对是否违法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而且啥事儿也不耽误,小小广播就是咱们村民的‘法治好声音’!”彝乡广大村民群众纷纷如是赞誉。
“法治好声音”,孕育基层普法人的法治梦
在彝乡传递“法治好声音”的背后,也承载着一批基层普法人的法治梦,他们凭着热心和责任心,默默坚守着每天用小小广播为村民群众传播正能量,传递好声音,以鲜活、接地气的方式,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法律法规传递到千家万户,深入群众心田,让法治“好声音”响彻基层“最后一公里”,被称为“最美乡村广播员”。
小街街道兴旺村年过7旬的老党员施贵华就是他们中的一名普通法治宣传广播员,他27年如一日坚守在自己平凡的广播岗位上,坚持为居民群众播放新闻联播、村规民约、法律法规、森林防火、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环境卫生整治、传达通知等各类知识信息,在农村基层一线有力彰显了一名老党员的本色。为了让广播准时响起,施贵华每天5点半就得起床,不论天冷天热、刮风下雨,每天6点10分,悠扬悦耳的音乐声总会从村头广播中传出。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声苏醒,一边听着广播,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一边下地干活,已成为兴旺社区居民群众的一种生活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