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力量下沉到一线,打通法治惠民的“最后一公里”,昆明市东川区拖布卡镇象鼻村有效落实“枫桥经验”,在村委会设立“法律诊所”,切实发挥化解矛盾“疏导站”、减少信访“过滤网”、提升法律意识“助推器”作用。自2023年4月以来,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达97%,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把准专业“脉”
选优配强,队伍建设更有保障
针对群众法治需求,“法律诊所”采取“支部引领”方式统筹推进工作。“法律诊所”下设工作专班,由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及村调解委员会作为工作成员,明确职责任务和分工,设置接访员、记录员、“就诊”员、回访员,负责“法律诊所”日常运行。
为提高工作人员服务水平,提升队伍工作能力,工作专班会定期组织内部学习,由上级司法部门和驻村队员为“法律诊所”提供业务指导、专业培训、工作督导,先后培养3名“法律明白人”,为“法律诊所”运行提供了组织保障。
把准模式“脉”
多方合力,纠纷调处更有效率
“法律诊所”主要以“五诊”模式开展工作。
接诊。“接诊”是“法律诊所”的基本服务模式,即村民主动来到“法律诊所”,由工作人员为他们提供服务。
出诊。“出诊”是“法律诊所”的必经服务模式,工作人员在接诊的基础上,主动走出办公室,到村民的家庭、工作场所、生活场所等,实地了解案情细节,走访附近村民,为援助方案提供决策依据。
会诊。“会诊”是“法律诊所”的协作服务模式。“法律诊所”实行案件“病症”分级制度,按照“病症”低、中、高三个等级分类施策,遇到疑难复杂的案件,负责接诊的工作人员提请工作专班进行内部讨论,或寻求上级部门的支持和指导。
巡诊。“巡诊”是“法律诊所”的延伸服务模式,即工作人员定期到村民小组、邻近村等地方,借助“三讲三评三诚信”活动、小组会、“院坝会”“火塘会”等形式进行法律宣讲。巡诊的优点是灵活、广泛、人性化,可以为一些行动不便、生活困难、法律意识弱的村民提供法律帮助,就地化解矛盾。
网诊。“网诊”是“法律诊所”的创新服务模式,即工作人员利用微信、电话等方式,为在外打工的村民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网诊的优点是便捷、高效,可以突破法律诊所的时间、空间限制,提高法律诊所的服务效率和范围。
把准关键“脉”
突出重点,法律诊断更有目标
“法律诊所”坚持“全面覆盖、聚焦重点”工作原则,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工作思路,对村内的重点人群和领域进行深度聚焦。经过仔细摸排,诊所梳理出村内法律意识淡漠青壮年、邻里关系紧张人员、婚恋家庭矛盾突出人员等名单,进行针对性关注,开展精准普法。
此外,结合“法律进乡村”活动,利用入户排查、矛盾纠纷调解等时机,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家庭法》等方面的内容,开展“一对一”送法上门普法教育工作,避免矛盾激化升级,潜移默化提升群众法治意识。
把准功能“脉”
帮教结合,普法工作更有温度
“法律诊所”以推动基层有效治理为导向,以调处纠纷就地化解为目标,号准矛盾主要“症结”对症下药,充分发挥三项功能。
法律咨询。为村民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解答村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接访时,“法律诊所”会根据村民具体情况,向村民解释相关法律规定、法律程序,帮助村民正确理解和运用法律,预防和化解法律纠纷。
法律援助。在法律咨询的基础上,“法律诊所”向村民介绍法律援助的条件、程序、范围、方式,协助村民办理法律援助相关手续。针对不符合法律援助的案件,“法律诊所”会为村民提供其他法律帮助,如推荐律师、介绍相关法律网站、提供法律参考文书等。
普法教育。“法律诊所”采用局部和整体两种模式开展法治教育,针对一般纠纷,现场进行调解和矛盾梳解,对违反村规民约的村民进行教育和规劝,帮助他们提高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此外,“法律诊所”还会定期到村里的学校、小组等地方,举办法律讲座、法律竞赛等,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法治精神,营造法治氛围。
截至目前,法律诊所共接待村民200余人次,提供法律咨询100余次,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5件,开展法律教育活动20余场,覆盖村内90%的人口,通过“法律诊所”一系列服务,村民法治意识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