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治理复杂又特殊,每一个环节都关乎民生福祉,乡村医疗药品安全更是重中之重。近日,红河州弥勒市人民法院立足审判实践,聚焦乡村医生销售假药案件背后的治理痛点,精准向市卫生健康局和市市场监管局发出司法建议,为强化基层药品监管、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注入强劲司法动力。
抽丝剥茧。案件背后的隐忧随着法治建设深入乡村,一系列涉乡村医生药品案件浮出水面。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2021年3月1日施行以来,弥勒市法院共审理涉药品犯罪36件,惩处罪犯41人,均为销售假药罪,其中,2023年审理12件12人,2024年审理24件29人,涉药品犯罪明显增加。弥勒市法院在审理中发现,乡村药品管理乱象丛生,有的乡村医生受低价诱惑,从非法渠道购入药品,全然不顾药品质量与资质,将假药拆散后以单粒搭配其他药品销售;部分村卫生室储存条件简陋、温湿度不达标,大量本该冷藏、避光保存的药品“暴露”在恶劣环境中,药效大打折扣。这些案件不仅损害了群众的健康权益,更暴露出基层药品监管存在的漏洞,倘若任其发展,将磨蚀群众对基层医疗体系的信任。
精准“开方”。司法建议有的放矢,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益,达到“标本兼治”的最佳社会治理效果。2024年11月21日,弥勒市法院在依法惩治危害药品安全犯罪的同时,秉持专业与担当,精准分析当前药品安全领域“症结”痛点,向市卫生健康局、市市场监管局发出司法建议,从加强药品市场监督管理、加强医疗机构监督管理、强化跨部门协调联动、提升用药安全意识四个方面,开出凝聚法律智慧和经验、赋能社会治理的“良方”。
协同“作战”。汇聚治理合力司法建议发出后,弥勒市法院积极抓好跟踪问效,动态跟进市卫生健康局、市市场监管局的落实情况和整改措施,并召开司法建议落实反馈座谈会,以高度重视、高度警惕、高度负责的态度与两部门就涉药品案件进行深入分析,共商共谋行业领域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逐一提出改进措施,进一步规范诊疗服务与药品流通市场秩序。司法建议靶向诊疗效果凸显,切实发挥出“源于案件、超越案件”的治理效果。
这是弥勒市法院秉持“办理一案、治理一片”办案理念,在“抓末端、治已病”的同时,努力实现“抓前端、治未病”的一个缩影,法院从单一案件审理到系统治理隐患,用司法智慧为基层社会治理铺就法治底色。近三年来,弥勒市法院聚焦市委中心工作和社会治理薄弱环节以及民生关切领域,因案因类发出司法建议12份,涉及房地产纠纷、药品安全、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及执行等多个领域,均得到积极采纳与落实反馈。这一份份司法建议,不只是简单的文书传递,更是撬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杠杆。它打破了司法与行政的壁垒,构建起多部门协同、全链条防控的长效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