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欠款已经到账,该结的款项我们在陆续结了,请法官放心,事情解决得如此圆满出乎意料,真是多亏了你们!”6月17日下午,一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当事人带着两面印有“能动执行促和解,千万惠企暖营商”的鲜红锦旗走近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
千万工程款支付之谜
2013年11月,云南一家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筑公司”)通过公开竞标,中标了曲靖城区某社区发包的居民小组拆迁安置区住宅工程项目,项目于2018年1月通过竣工验收,经审计,工程款造价合计7299万余元。社区拨付部分工程款后仍有1074万余元未支付,因索款无果,建筑公司于2021年诉至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
诉讼中,社区称合同履行过程中因资金不足,双方曾签署过以82套地基抵3985万工程款的协议,工程转款再加上地基抵款,实际付款早已超过7299万余元。
经法院审理,双方对工程结算价均无异议。但现有证据不能证实社区主张的“以地基抵款”的事实,同时也无证据证实其向建筑公司履行了地基交付的事实。故判决社区支付工程欠款1074万余元,并按年利率4.5%计算支付自审计结算之日起至工程欠款付清之日止的利息。然而,一方没有收到足额工程款,也未占有使用过所谓的“抵款地基”。另一方则坚持认为,地基抵款后已不再差钱。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执行中迷雾渐破
判决生效后,因社区未主动履行支付义务,建筑公司遂申请强制执行,曲靖中院于2022年5月9日立案。
接手案件,执行干警当即到社区调查案件履行情况及财产状况,发现社区集体资金账面上只有不能划扣的民生资金和农户建房保证金63.11万元。穷尽财产调查措施后,最终依法查封社区所申报其名下的21套地基。
然而,这时一名案外人周某以该21套地基属其合法财产为由,向法院提出执行异议及执行异议之诉,请求解除查封。
梳理案件全貌,执行干警将症结锁定到该工程的实际施工人曹某身上。原来,施工期间,案涉工程居民小组因资金不足决定将82套地基出让以抵偿工程款,抵偿工程款需地基出售后,相应款项存入社区,再由社区拨付建筑公司。但曹某和居民小组将地基出售后,收款并未全数入账社区,也未拨付建筑公司,在这过程中,部分地基(包含案涉查封21套)又被曹某重复用于个人民间借贷的抵债,抵给了案外人周某。
迷雾已破,接下来该如何“解题”?
执行干警多次到找到曹某本人,希望他积极配合化解纠纷,尽快处理好工程内部矛盾。然而,曹某却声称做工产生的一系列费用仍未算清,自己不会理这笔账。
“接力”破局化干戈
这边烫手山芋还没剥开,查封的地基又不断滋生新的矛盾和问题。彼时,建筑公司坚持要求社区一次性付清工程欠款加利息,社区认为地基抵了工程款,差钱不关己事,施工人曹某承认地基被自己卖了,但表示和建筑公司之间仍存在做工产生的材料费等欠款纠纷,要建筑公司先与自己清账,而买了21套地基的老百姓听闻地基被查封,纷纷到法院讨要说法。
矛盾形成了闭环,如何寻找突破口?
“若涉案地基走拍卖流程,对购买了地基的老百姓极为不利,群体性矛盾难以避免。”在充分研判后,执行干警一方面反复做社区和曹某思想工作,劝其配合履行判决义务,同时找到驻社区的挂包干部,共同劝说建筑公司正面应对与曹某工程发包产生的钱款纠纷,减少各方对抗。
拨云散雾,方向渐明。经过苦口婆心地多轮沟通,双方从一开始剑拔弩张,逐渐呈现缓和态度。
2024年1月,该案件“接力”到新承办人老张手里。
“查封地基处置难度大,变现可能性低,一旦强制执行,对社区和企业来说都是一个双输的局面。”在仔细翻阅卷宗后,老张同样认为,解好这一题的最佳方式是促使双方达成执行和解。
本着善意文明执行理念,老张首先到国土资源部门了解集体土地拍卖处置的政策要求,确保查封资产的处置合法有效,给申请执行人吃下“定心丸”。在做好资产处置的准备工作后,抱着化解矛盾的终极目的,4月10日,她再次把建筑公司、社区、曹某等人组织到法院进行协商。
协商过程中,老张对各方进行充分释法说理,详析利弊关系,经过长达5个小时的坦诚沟通,建筑公司和曹某的态度终于转变,最终三方达成执行和解:以1100万元的执行金额为基础,社区与曹某积极按照和解协议的约定履行完毕全部债务,解决完工程款的问题后,建筑公司承诺对建设施工产生的欠款依法履行支付义务。
4月25日上午,随着11000000元执行案款的最后一笔划拨到申请执行人账户,这起“拉锯”四年之久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在两任执行干警的“接力”下终于圆满画上句号。千万工程款顺利收回,建设施工产生的材料欠款、农民工工资等问题将迎刃而解,辛苦攒钱买了地基的老百姓也终于心安。
该案执行中,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充分考虑案件涉及的民生大事及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以化解矛盾为终极目标,联动基层干部力量,为涉案主体扫清法律“盲点”、疏通情绪“堵点”、打消顾虑“痛点”,最终使该案以调解的方式圆满执结,帮助涉诉企业收回千万欠款的同时,避免引发更大社会矛盾,做到了实质化解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