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动态 > 法庭内外 > 正文
“十年来,这是我们家的第一张全家福……”
发布时间:2024-06-13  责任编辑:汪雨春

到原告提供的地方找被告,被告没有住在这个地方,通过村委会找到被告的父母,也说好几年没有她的消息,更没联系方式,现在该找的地方都找了,该问的人也都问了,是不是进行公告送达?

送达干警小贾满头大汗,着急地对案件承办法官讲述送达经过。

母亲离去十年未归

这是一起追索抚养费纠纷,原告小阳(化名)和小鑫(化名)是双胞胎,被告玲子(化名)是他们的妈妈,小阳和小鑫的父亲李某与母亲玲子在大学期间认识,毕业后两人在李某所住的城市南京结婚并生活,婚后两人生育了双胞胎小阳和小鑫。

婚后短短几年,家务琐事让玲子与李某的矛盾越来越深,终于在小阳和小鑫5岁时,玲子独自离开了南京,之后与孩子再未联系。

2024年,在母亲离开后的第十年,小阳和小鑫跨越几千里一纸诉状将母亲玲子告上法庭,要求母亲支付过去十年的抚养费。

送达难,割裂十年的亲情该如何缝补

面对无法送达的困境,承办法官联系了原告的父亲李某,详细了解案件情况。从李某处得知,李某同时也向法院起诉要求与玲子离婚,同时,作为孩子的父亲,李某表示,十年来其一个人含辛茹苦将两个孩子拉扯大,其实从来没有想过要向孩子母亲要什么抚养费。这次之所起诉到法院,要求孩子母亲支付抚养费,其目的是想通过起诉让孩子见见母亲,想让两个孩子感受一点母爱。

听了原告父亲的一席话后,承办法官陷入了沉思。现在被告找不到,原告也无法提供被告的准确地址,按照法律规定,可以公告送达,再通过缺席审理、缺席判决,这个案子也可以顺利结案。可是,两个孩子对母亲的渴望,也许将成为孩子心里永远的缺憾,这也必然会加深孩子父母间的矛盾……割裂了十年的亲情该如何缝补?“法结”易解,“心结”难开啊!

“我们再想办法找找!”

想到这里,承办法官决定:“这个案件先不要公告送达,我们再想办法再找找!”随后,法官与小贾再次到被告户籍地村委会详细了解情况,邀请村委会工作人员一起到被告玲子的父母家进行走访,并说明道理、分析情理,但玲子的父母始终表示,不清楚自己女儿的情况。

最终,在被告户籍所在地派出所的协查下,找到了一个玲子近期使用过的手机号码。承办法官当即用手机拨打了这个来之不易的号码,但在法官表明身份时,电话就被挂断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法官又通过手机号搜索添加了玲子的微信,但对方迟迟未通过。直到连续第三天添加时,微信终于通过了。通过微信,承办法官先站在玲子的角度,为她进行分析,然后又站在两个孩子的角度进行情理分析。终于,被告答应出庭,开庭传票也顺利送到了被告的手中。

血浓于水,真情融化所有隔阂

2024年4月29日开庭当天,被告玲子和其父母、亲属早早就到了法庭,承办法官看到这么多人,预判双方的情感冲突较大,恐怕一会得吵起来,正详细向玲子及其家属释明法庭纪律时,原告一行也到了法庭。让人有些意外的是,双方甚至没有任何言语上的冲突,血浓于水的亲情让母亲和儿子在相隔十年后紧紧相拥在一起……

面对这样的情景,法官当即决定先调解,在调解中,法官从法理、情理的角度分析,引导双方都从对方的角度多考虑。最终,玲子表示愿意支付孩子过去10年的抚养费。同时,李某与玲子的离婚案件经过法官的调解,双方最终和平“分手”,玲子也表示会承担其母亲的责任,按月支付两个孩子的抚养费,有空也会多看望孩子。最终,这个让两家人纠结十年的“心结”终于得以解开。

在麒麟区人民法院的家事调解室内,承办法官为这家人拍下了一张全家福,当看到照片时,孩子的外公外婆激动地说:“十年了,这是我们一家人的第一张全家福!感谢你们!”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如我在诉,念兹在兹。”这只是麒麟区人民法院法官们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如我在诉”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法官们在诉讼中换位思考最朴素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