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市人民法院洒鸡口法庭位于距离楚雄市区122公里的中山镇,辖区6个乡镇生活着彝族、傈僳族、苗族等10多个民族。2023年,洒鸡口法庭新收案件400件,结案率达100%。
近年来,洒鸡口法庭紧扣服务乡村振兴、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服务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的功能定位,深入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一枚国徽、一把法槌外加三两板凳,家门口、田埂间、集市上,摆到哪里,哪里就是一场巡回审判的庭审现场。
哀牢山间党旗红
2023年11月29日,楚雄州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法院在洒鸡口法庭举行干警淬炼基地揭牌仪式,将淬炼基地打造成为提升政治素质、树牢群众观念、锤炼司法能力、转变工作作风的主阵地,打造成为先进带后进、互学互帮互鉴、老中青传帮带的大熔炉,打造成为学先进、提素能、创一流的大舞台,锻造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法院铁军。
围绕“抓党建带队建促审判”工作思路,着力打造洒鸡口法庭党支部“哀牢党旗红、山高法官近”党建品牌和党建带群建示范点,持续推进“一支部一品牌”子品牌创建,推动党的建设与审判执行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探索出“主题党日+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党日+志愿服务”系列“主题党日+”模式。先后获得“全国优秀人民法庭”“全国法院先进集体”等荣誉。
小桌摆到哪里,哪里就是法庭
雨后的树苴乡雾气缭绕、道路泥泞。来不及稍作休息,法庭干警们便忙碌起来,悬挂国徽、拉起横幅、摆好桌子,一个简易又庄重的审判法庭在几分钟内搭建完毕。洒鸡口法庭为期一周的“巡回之旅”也拉开序幕。
“要是去到镇上,光路程来回就得四五个小时,法官能来到家门口开庭真是太方便了!”
村民赵某某和张某某系夫妻关系,由于两人婚后缺乏言语和思想上的沟通,导致夫妻感情日益疏远,妻子赵某某向法院起诉离婚,张某某不同意,双方各执一词。
法官从两人的恋爱经历、婚姻家庭、子女成长等多角度开展调解工作,让双方站在对方的立场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在法官的耐心调解下,张某某表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赵某某也表示愿意再给一次机会,共同经营好婚姻家庭,双方矛盾最终化解。
洒鸡口法庭根据辖区面积广、部分群众到法庭诉讼不便的实际,把法庭搬到村寨、把法律送到家门口,因地制宜在各乡镇司法所设立巡回审判点,“巡回审判+指导调解+以案释法+普法宣传”。积极采取上门审理的形式,最大程度方便交通不便、行动困难群众,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办案。近年来,法庭巡回办案率达100%,干警脚步踏遍了辖区乡镇的村村寨寨。
村民连续10年没打过官司
在楚雄市中山镇法鲁古村,村民已连续10年没有到法院打过官司,这得益于洒鸡口法庭法官们的坚持。林明兴是法鲁古村的老村支书,当了30多年的调解员。据他介绍,法鲁古村村两委施行工作人员分片区联系村民小组工作制度,各项工作坚持执行“出门一把抓、回村再分家”的方式开展,联系片区工作人员与各村民小组长主动入户调查矛盾纠纷。“矛盾不上交,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成讼”是法鲁古村调解工作的原则。自2015年来,该村没有一起形成诉讼的矛盾纠纷。
在“无讼村”示范创建中,构建集“矛盾纠纷排查+联动调解+巡回办案+指导人民调解+普法宣传”为一体的诉源治理新模式,在引入调解资源、建立调解人员名册的同时,法官定期走访指导,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服务”的非诉争议解决机制工作格局,实现了“少讼”向“无讼”的转变。
普法声音传遍村落小组
大过口乡中心小学里,590余名学生坐在操场上,身着色彩艳丽、绣有马缨花纹饰的少数民族服饰,期待着洒鸡口法庭法官带来的法治公开课。
同学们聆听完1个小时的公开课,依然意犹未尽,团团围住法官,稚嫩的童声用流利的普通话问:“有人找我借钱不还该怎么办?”“将来我长大了被欺负怎么办?”在场的法官则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一一回答了同学们的疑问。
普法强基专项行动中,洒鸡口法庭充分发挥普法主力军作用,通过深入分析社会矛盾纠纷成因特点,结合乡村、民族、山区、经济类型等特点,以及土地山林、矿山、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风险点,对司法管辖乡镇的案件类型进行全面分析,有针对性地挑选典型案例开展巡回办案、诉前调解、送法进村。将矛盾纠纷化解与普法宣传相结合,将法庭工作融入辖区乡镇发展战略,依法妥善处理涉“三农”领域传统纠纷和涉及农民工工资支付、征用征收等纠纷,依法保护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2023年,审理涉农案件376件,追索劳务报酬案33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