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德宏边境管理支队遮放边境派出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深化落实派出所“主防”战略,通过建立“火卟夲”(此为傣语音译,意味寨子德高望重的寨头人)枫桥宣防队,深化社会综合治理,做好点滴的惠民小事,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最大限度把各类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解决在基层,打造联动共治格局,为基层社会治理绘就平安“底色”。
民语普法深入人心
遮放镇位于祖国西南边陲,是德宏州芒市的一个边境乡镇,居住着汉、傣、景颇等多个民族,常住人口3.3万人,少数民族占辖区人口的78%。由于语言不精、民族杂居等实际困难,发挥群防群治作用成为派出所深化社会综合治理的重要选择。
因此,遮放边境派出所因地制宜,动员辖区村寨发动聘请“傣族文化传承人”金莫栓、村寨老党员、村社干等“火卟夲”14名,充分调动少数民族自治力量,他们协助开展矛盾纠纷调解、治安巡逻防控、法治宣传、线索举报等群防群治和辅助性警务的活动。
为充分发挥“火卟夲枫桥宣防队”政治素质高、群众声望好的优势,进一步整合充实该所“民语普法队”群防宣传力量,采用“双语”普法形式将“法律语言”改变成“方言俗语”,抓住春节、开学季、目瑙纵歌节等节点,深入活动现场开展沉浸式普法,以老百姓最容易接受、最方便易懂的方式开展普法宣传工作。
“警察你好,我接到自称安徽公安的电话,说我牵涉在某个案子……”2月26日,群众李某焦急地向值班民警求助。对方自称是四川公安民警,称李某牵涉在一个案件中,需要按照他们的指示一步步操作。李某心存疑虑,想到“火卟夲”在村里和大家宣传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随便转账,他决定向警方求助。了解情况后,民警一看是“00”开头的号码,便确定了是诈骗电话。就这样,民警成功为群众止损20000元,阻止了一起电信诈骗案件。
今年以来,遮放边境派出所组织开展“相约警务室”“走访恳谈”4次,民语普法活动6场次,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解答群众法律疑惑4次,受教育群众达3000余人,成功预警止付网络电信诈骗2起,接收群众主动上交火药枪2支。
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巩固派出所“主防”战略,把主动预警作为矛盾纠纷的先手棋,遮放边境派出所组织“火卟夲”宣防队联合镇政府实行矛盾纠纷“全域定期常态排查、敏感时期经常排查、重点纠纷定向排查”的预警机制,全面掌握辖区矛盾纠纷隐患,逐条化解销号。
“他的树影响了我坚果的产量,我才烧了。”2月23日,岳某某称易某某在未经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将自己种植的6棵铁木刀树烧了,两人各执一词,闹到了派出所。在调解室里,民警和“火卟夲”宣防队员采取了“面对面”的调解方,经过长时间的沟通,易某某认识到没有协商就私自烧树的行为是错误的,最终赔偿了2500元的铁木刀树受损费用后,双方同意今后将友好协商管理好树木,一起纠纷矛盾妥善化解,大家握手言和。
遮放边境派出所依托“火卟夲”民族间风俗相似、语言相通、情感相近的优势,坚持用乡音拉近距离,用法律摆正事实,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辖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今年来,通过联合调解化解矛盾纠纷18起,化解率达100%。
延伸触角防范预警
“社会环境越来越好,感谢他们带来的安全感。”提起“火卟夲”宣防队,辖区群众不断连声称赞。
遮放边境派出通过建立“火卟夲”预警平安群强化警情联通,定期推送治安通报或安全防范信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宣传各类案件的发案规律和防范措施,指导群众开展自防预防。针对村寨部分群众酗酒、飙车的不良风气,组织“火卟夲”积极倡导村民遵守村规民约,移风易俗,崇尚科学,团结互助,推动边境村寨形成法治、自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
3月12日,民警接到报警称,户闷村内有人喝酒闹事,请出警处理。民警立即赶往现场了解得知,刀某与线某饮酒后因琐事发生口角,双方当事人情绪激动,对民警的调处具有抵触情绪,很快,“火卟夲”宣防队员连忙赶来,以“老朋友”“好兄弟”的身份参与矛盾调解。
“喝一点酒是联络感情,喝酒闹事是不对,心里面有什么疙瘩说出来,我们评评理。”宣防队员耐心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通过情、理、法等角度向双方进行劝说教育,最终双方都意识到自身错误,相互道歉。
今年来,依托“火卟夲”宣防队走访维护重点人员信息40余次122条,整治治安隐患问题突出单位场所7家,消除村寨安全隐患5处。现如今,“火卟夲”枫桥宣防队的队伍还在不断壮大,他们以一个个“小力量”,一起共同守护着边境安宁的 “大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