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共绘新“枫”景 精彩“桥”云南 > 枫桥经验 > 正文
丽江市委政法委选派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队下沉乡镇综治中心
发布时间:2024-04-12  责任编辑:符晓

2023年以来,丽江政法系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强综治中心,在全省率先选派政法干警组成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队下沉乡镇综治中心,推动基层治理重心下移,创新基层治理格局,提升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最大限度实现矛盾纠纷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化解得了、处理得好,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符合区域特点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之路。

坚持党的领导,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丽江地处滇西北,多民族聚居,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基础薄弱,群众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不强,再加上近年来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全市人口流动性增强,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很大的挑战。”丽江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李康说。

针对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丽江市委政法委不断健全党委领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聚焦职责定位,规范理顺决策执行、监督保障机制;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整合乡镇信访接待、矛盾纠纷调处、公共法律服务、网格化服务管理、综治中心资源,握指成拳搭建社会治理实战化平台综治中心,推进综治中心的职能从统筹协调向统筹协调和实战实操并重转变,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提供根本政治保障。

(工作队进社区开展防范非法集资法治宣传)

截至2023年底,丽江市建立综治中心542个,配备专职人员2912人、较2022年底增加了1倍,四级综治中心实体化实现全覆盖,全市各级综治中心排查矛盾纠纷8039件、化解7680件、化解率95.53%,同比分别上升52.6%、53.1%、0.31%。

为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不断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丽江市委政法委创新思路,在全省率先选派106名市、县党员政法干警组成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队,进驻乡镇综治中心开展情报信息收集研判、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治安要素重点管控、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基层普法宣传教育、群防群治组织实施、基层服务延伸拓展、安全设施建设完善等工作,并在实战工作中推动乡镇综治中心工作人员提升做好工作的能力、意识和本领。同时,引导协助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做好村级综治中心工作,与辖区群众密切联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全力筑牢基层社会治理防线。

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在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队队员的协助下,全市66个乡镇综治中心、470个村级综治中心工作人员以管住重点人、防住风险事为目标,建立了“信息采集上报+情报研判预警”“矛盾排查化解+风险分级管控”“重点清单管理+应急响应处置”“闭环督导考评+社会协同共治”工作机制,形成“搜、研、交、办、督、治、考”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闭环,不仅增强了矛盾纠纷的化解能力,还推动各级综治中心规范实体高效运行,综治中心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运转中枢。

 

(工作队“进商圈”开展普法宣传)

 

“派驻玉龙县乡镇综治中心的22名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工作队队员不仅有较高的法律素养,还是综治能手。”提起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队,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委政法委副书记、县综治中心第一主任木钧赞不绝口。

木钧说,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工作队进驻玉龙县各乡镇综治中心近一年来,工作队队员既当“指导员”,又当“战斗员”,在一线教着干、领着干,在政策宣传、调解矛盾纠纷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织牢织密了基层治理网,推进了综治中心、网格管理实战化,推动了广大基层党员先锋力量融入基层治理,将党的领导传达到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工作队进驻后,全县矛盾纠纷大幅下降,以前县综治中心每周会收到10起矛盾纠纷线索,现在每周最多收到4条。

“坚持党的领导,力量下沉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丽江矛盾纠纷化解走出了两条曲线,一条是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逐渐提升的‘上行线’,一条是各类案件持续下降的‘下行线’。”李康说。

凝聚群众力量,提升基层治理合力

近日,玉龙县九河乡综治中心收到网格员上报的矛盾纠纷线索:九河乡境内某高速路某标段项目部发生了一起讨薪纠纷。

九河乡综治中心接报后,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队队员王义章和综治中心工作人员立刻赶赴现场,与上报信息的网格员通力合作,倾听双方诉求,稳定群众情绪。经过连续7个多小时的调解,最终促使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这次能及时化解劳资纠纷多亏了网格员。”王义章说,到九河乡工作以来,像这样依靠网格员和村委会工作人员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事例并不少见。为从细从实排查矛盾隐患,切实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在市委政法委的牵头下,充分发挥网格员、村委会工作人员人熟、地熟、信息源多的优势,进一步延伸信息触角,为快速处置矛盾纠纷赢得先机。

为有效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丽江市委政法委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依靠和发动群众就地化解矛盾、就地解决问题,制定了《关于完善提升全市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依托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队,对原有网格按照多网合一、一网通建、一网统管、一网共享进行优化,把广大网格员组织、动员、凝聚起来,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工作,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让基层治理的触角不断延伸,形成高效稳定、多元参与的治理新格局,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目前,全市划分网格6732个,建立网格党组织4361个,配备网格长6733名、网格员1.8万余名。

 

(工作队员入户排查矛盾纠纷)

 

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队队员的引导下,网格员们用心倾听群众心声,解决了一桩又一桩群众反映强烈的难事:永胜县羊坪乡成立德古调解工作室,由3名在彝族群众中有威望的网格员担任调解员,工作室成立不久就成功调解了一起时间跨度长的土地纠纷;古城区文化街道依托网格员开发的“文化街道矛盾纠纷线上登记平台”微信小程序排查矛盾纠纷;玉龙县新华村坚持以挂村、包组、联户的网格员为主线,及时回应民生诉求、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切实解决急难愁盼,去年全村开展矛盾纠纷排查130余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40起;宁蒗彝族自治县落水村建立14个村小组网格及4个专属行业网格,配备35名专属网格员,不仅排查当地群众间的矛盾纠纷,还深入排查解决游客在旅途中遇到的困难;华坪县船房乡建立“能杰帕”调解室,吸纳有声望的傈僳族群众作为网格员,以火塘谈心等模式收集群众意见,化解矛盾纠纷。

 

(进校园普法)

 

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基层实践,不断丰富完善着丽江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内涵和路径。

筑牢法治防线,提升基层治理质效

春节前夕,在宁蒗县大兴街道河滨家园广场,群众围坐在一起,向派驻大兴街道的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队队员雷尔比古倾诉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纠纷。

雷尔比古耐心解答群众疑问后,把与当地群众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婚姻矛盾、土地纠纷结合在一起,与群众交流探讨。

“还是得多学法律法规,这样才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外出打工心里也踏实。”打工返乡的小杨,听了雷尔比古的讲解后,表示受益匪浅,以后遇到矛盾要选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雷尔比古说,要改变当地群众处理矛盾纠纷的惯性,最关键的是引导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如果人人都信法,凡事都讲法,矛盾自然就少了。

为了让群众意识到法律时时刻刻在身边,雷尔比古进驻大兴街道综治中心工作后,一边参与综治中心工作,一边联合当地法律明白人,根据大兴街道的实际情况,搜集典型案例改编成法治小故事讲给群众听。现在,社区居民只要遇到矛盾纠纷、法律难题,都喜欢咨询他。

丽江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队队员进驻到各地综治中心工作以来,立足当地群众法律意识淡薄的现状,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推动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

 

(调解纠纷)

 

每当玉龙县法学会派驻白沙镇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工作队队员杨秋菊走访白沙镇忠义村村民时,总有村民招呼她到家里唠唠家常。

忠义村村民木正刚说,杨秋菊每隔半个月就会到他家里坐坐,不仅听他讲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还给他和家人讲讲法律常识、法律故事。

“白沙古镇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一部分,外来涉旅商户多,基层矛盾纠纷情况复杂。”在杨秋菊看来,排查矛盾是化解矛盾纠纷最基础的工作,所以她经常到群众家里了解情况、上门评理、上门普法。同时,不定期邀请律师为村民讲法律知识,请法律顾问为村委会人员讲如何依法办事等,尽自己的努力去提高当地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识,引导群众运用法律解决矛盾纠纷。

“古城区流动人口多,出租房、夜场多,极易引发矛盾纠纷。”古城区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队队长杨志华说。

 

 

(工作队到社区开展反邪教宣传) 

 

为充分发挥法治在古城区基层治理现代化中规范、引领、推动、保障作用,派驻古城区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工作队创新普法形式,扩大治安宣传覆盖面,联合进驻的街道综治中心、派出所等部门在各片区房东大会上,从娱乐场所依法依规经营、出租房房东的责任与义务、矛盾纠纷隐患排查、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及法律法规常识等方面,对辖区娱乐场所负责人和出租房房东开展深入细致的普法安全宣传,从源头上预防矛盾的发生。

眼下,丽江106名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队队员在丽江市委政法委的领导下,既当社情民意信息员、矛盾纠纷化解员,又当政策法律宣传员、法治实践引导员,引领当地群众用法治思维更新观念,成为群众身边的“学法良师、用法参谋”,逐渐筑牢广大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纠纷靠法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