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共绘新“枫”景 精彩“桥”云南 > 枫桥经验 > 正文
梁河公安:“枫”警所至 “桥”见平安
发布时间:2024-01-23  责任编辑:符晓

德宏州梁河县公安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基层基础工作新路径,秉承“聚焦民生小案,打造平安高地”的工作理念,积极“练内功、强肌体、添活力”,打造“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良好格局,与辖区各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绘就民族团结新“枫”景。

枫红如火,把牢党建“定盘星”

以“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工作为抓手,坚持“党建+”工作机制,始终把政治建警摆在首要位置来精心组织、强力推进,将党建工作落实到公安工作一线。

赓续红色基因。以派出所基层党组织为最小作战单元,组建9支党员先锋队,深入村寨集中开展“平安巡逻、矛盾化解、治安共治、服务提升”等工作,经常性开展民族政策、民族团结和道德法治宣传教育,实现党建与警务“同向发力、同频共振”。

“一村一警”守平安。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由22名治保会主任兼任公安警务助理和35名党员社区民警到兼任村(社区)副书记交叉任职,以点带面,将党建要素在辖区全面渗透开来,构建以9个派出所党支部为核心的“队伍建设+枫桥经验+民族团结”的工作网络,切实为辖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护航梁河人民“心安”“身安”。

横戈砺剑,做好平安“守护神”

为了更好促进辖区稳定,梁河公安在总结、固化河西派出所、曩宋派出所两个省级“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新时代公安工作“枫桥经验”在基层落地开花。

创新基层治理模式。通过“警格+网格”双网融合、公安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警务助理、网格员、治安志愿者等群防群治力量参与平安建设。2023年以来,发动各类力量参与联合整治及巡逻防控500余次,形成67个基层治保组织实体化运转,系统构建“村村有阵地、村村有警力”的基层网格化警务治理格局。

夯实信息采集根基。以“社会治安乱点大排查大整治”和“全县公安机关基层基础大提升”为抓手,发挥“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工作优势,对重点单位、重点部位、重点区域基础信息进行经常性核查、动态维护,排查整改隐患348处,采集、维护基础数据64.3万条,做到治安要素底数清、情况明、动态新。

速破小案力护民安。坚持“小案不小看、小案不小办”,始终保持对各类违法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合理分配警力,优化小案侦防模式,将优势警力、资源投入民生小案侦防上,多措并举深入开展打击整治和防范宣传,最大限度为群众追赃挽损。2023年以来,刑事、治安警情下降18.54%,实现刑事案件破案、打处、破案率三个上升,八类刑事案件全破,两抢案件零发案的阶段性成效。

民族融合,谱好民调“和气歌”

结合社区治安形势特点,梁河公安强化警务助理“驻”的优势、“近”的便捷及“民族语言”的亲切,因地制宜打造民族地区双语“调解+宣传”小分队。

汇聚警民大联盟。积极发动各族干部群众全面参与社会治理,将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纳入调解队伍,充分发挥少数民族语言优势,与辖区各民族同胞搭起“同心桥”,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37起,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96%以上,切实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在真解题、解难题中打通矛盾纠纷化解“最后一公里”。

民族融合增感情。主动融入少数民族群众,在重大节庆中,与群众共庆佳节、共谋发展,将宣传内容转化成“接地气”“聚人气”的民族语言、地方方言,不断提升辖区群众防范意识,共同营造和谐的警民关系。

用心用情,争当群众“暖心人”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梁河公安以第二批主题教育为龙头,围绕为民办实事解难题,力求把服务管理工作做到各族群众心坎上。

窗口服务暖人心。切实践行放管服措施,打造“暖心户籍窗口”,实行“延时服务”“双语窗口”、特殊情况“容缺办”、困难群众“上门办”等惠民便民措施,真正做到责任零推脱、服务零距离、办事零差错、工作零投诉,让群众暖在心头、满意而归。

服务前置“不断档”。建立村级警务室,将户籍业务代办咨询、居民身份证、居住证领取等服务事项下放至警务室,群众可以实现就近办、一次办、马上办。采用定点值守、流动值守、应急值守相结合的工作模式,确保“门常开、灯常亮、人常在”。

走村入户听民声。结合“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通过走访入户调查,落实社区民警每周与村(社区)书记、治保会主任联系见面制度,深入辖区了解群众诉求,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全面掌握社情民意、风险隐患和矛盾纠纷,确保辖区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