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山州司法行政系统立足“一个统抓、五大职能”职责定位,坚持“加减乘除”四个工作法统筹发力,用心用力用情为市场主体提供法治服务,不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以高水平法治保障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1年以来,全州累计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34个,引进省外产业招商到位资金1124.5亿元,年均增长16%。2022、2023年法治建设成效考核连续全省第1位。
“加”大涉企制度优质供给。科学民主编制年度立法计划,出台州人民政府立法工作办法,制定自治州文明行为促进、乡村清洁2个条例,修订自治州自治、三七发展、普者黑景区保护管理、河道管理、村庄规划建设管理5个条例,废止自治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文山老君山自然保护区管理2个条例,逐步构建系统完备、符合文山实际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制度体系。严格执行《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加强对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组织领导,及时研究解决有关重大问题,主动提供保障、创造条件。印发《文山州金融招商奖励办法(试行)》《文山州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招商引资办法》《文山州优化营商环境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2—2024年)》等一系列措施和制度,唱响“文山之干”营商环境新品牌。
“减”轻企业不合理负担。为进一步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检查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打造良好法治化营商环境。印发《文山州进一步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推行“企业安静期”的通知》,大力推行每月1日至15日为“企业安静期”,明确各行政执法部门原则上不对企业开展检查,降低行政执法检查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印发《文山州涉企行政执法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应充分保护企业的知情、陈述、申辩和要求听证的权利,尽可能降低调查或检查对企业的负面经济影响。印发《关于规范编制行政执法包容审慎监管“减免责清单”的通知》,督促行政执法部门积极开展行政执法包容审慎监管及“减免责清单”的编制和实施工作。截至目前,州级33家行政执法部门,梳理不予处罚事项清单430项,从轻处罚事项清单428项,减轻处罚事项清单143项,免予行政强制事项清单1项。
“乘”数效应放大法治服务。不断推进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州、县、乡、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并与“12348”法律服务热线、“12348”云南法网、云南掌上“12348”等融合,为企业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在政务服务中心、信访中心、人口流量大的车站、乡镇司法所、村(社区)配置法律服务机器人1146台,为企业提供法治体检、法律咨询、合同文书模板等服务。安排律师值班,为企业不间断提供24小时法律咨询服务。推行“一警一企”挂钩联系制度,2023年以来走访联系企业500余家,开展警企座谈、送法上门600余场,发放普法宣传资料36000余份。在天保国家级口岸设立文山州口岸经济法律服务工作站,探索口岸经济法律服务新模式,引进3户企业落地天保口岸开展进口商品落地加工业务,为推动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除”法化解企业经营纠纷。成立文山州总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加强指导、协调和管理民商事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牢牢抓住排查、分析、调处、回访、宣传等多个环节,积极开展涉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促进社会治安和谐稳定。在民营企业矛盾纠纷多发的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专门的服务窗口,及时受理并调解民营企业矛盾纠纷。对涉企重大疑难纠纷专案督办,对复杂、疑难矛盾纠纷,选派专业知识强、调解经验丰富的调解员进行调解、现场督办。制定《文山州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工作方案》,编制《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工作规程》等,围绕企业密切相关、使用频次较高或者获取难度较大的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92项。持续开展“公共法律服务进企业”“万所联万会”等活动,主动走进企业送法上门,从法律角度为企业“精准把脉问诊”,排忧解难。2022年以来,制止不法经济活动130余起,办理法律援助事项3000余件,减免费用230余万元,依托各级调解组织调处矛盾纠纷464件,解答法律咨询6000余人次,代写法律文书553份,选聘38名法律服务工作者与相关企业建立调解合作机制,34家律师事务所挂联服务全州283家企业,解答法律咨询2560多次,出具民营企业“法治体检”诊断报告1500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