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深入推进云南政法工作现代化 > 致敬·最美奋斗者 > 正文
脚沾泥土的新时代“法律明白人”
发布时间:2023-06-19  责任编辑:资朗

在红河州个旧市黄草坝的各个角落,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不管是邻里琐事纠纷,还是土地界畔争执,抑或是与村民冲突,有纷争的地方总有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就是“法律明白人”。

矛盾纠纷的“灭火器”

“乡村要振兴,首先得矛盾少,群众才有精力抓生产。”黄草坝村党总支书记、主任,“法律明白人”兰媛这样认为,且一直奉行这样的工作原则。黄草坝小蔓堤村共有农户46户216人,为傣族村寨,2009年进行了整村移民搬迁。

为打造小蔓堤新型旅游业,计划在小蔓堤村进行整村绿化和美化,但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因村庄规划产生了地界争议,致使工作停滞不前。兰媛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带领其他“法律明白人”第一时间到村民当中,一边对村民进行土地管理法宣传讲解,一边进行地界争议调解,在他们不计辛劳的奔波后,村民最终同意了在地界上设置围栏美化闲置土地,顺利推进了小蔓堤村的村庄绿化美化实施,为乡村振兴贡献了法治力量。

法律法规的“翻译官”

黄草坝村的“法律明白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立足村情民情,为宣讲好法律法规、弘扬好法治精神,用群众听得懂、喜欢听的方式充当着法律法规的“翻译官”。

黄草坝辖区内多为傣、彝、壮等民族聚集村寨,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法治观念不强,更有部分民族群众不识汉字、不懂汉语。为此,兰媛将熟悉本地民族语言的党员干部、退休老党员老干部、“法律明白人”及社区民警等组织起来,将普法内容翻译成彝、傣、苗等民族语言,录制“双语”音视频通过“村村通”大喇叭、抖音微信QQ群等分享给群众,让群众学法有“听得懂的语言”。

同时,组建15人的“双语”宣讲志愿服务队,深入到村村寨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讲给群众听,真正实现让各族群众听得懂、记得住、做得到、用得上。今年以来,共转载“双语”音视频79条,开展“双语”宣讲10次,受益群众1500余人次。

乡村治理的“多面手”

“法律明白人”是奔波在基层的群众身边人,最了解群众的想法和法治需求,具有贴近群众,善讲情理的优势,是基层乡村治理的“多面手”。

为了充分发挥“法律明白人”带头领跑、保驾护航,助力乡村治理的作用,在兰媛的带领下黄草坝村“一硬一软”两条腿走路。

“一硬”是将6个村组划分为1个片区21个网格,整合机关挂包干部、村组干部、党员、群众,构成以网格员和派出所干警为主体,平安志愿者为补充的“2+N”网格服务管理体系,实现“法律明白人”联网成片、以点带面,覆盖黄草坝全域的治理网格,目前已有21名网格员和派出所干警、30余名平安志愿者纳入体系。

“一软”是积极探索“祖宗的话+法治文化”,探寻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法治文化的结合点,以小蔓堤傣族村为试点,发动每家每户积极参与搜集整理民间流传的蕴含“民主、和谐、平等、公正、法治”等平安和谐元素及法治思维的傣族族训、姓氏家训等本村特色文化题材,组织编写新时代族训家规,开展“我们的族训”“我的家风故事”宣讲活动,教化民风、鞭挞丑恶、弘扬正气。

今年以来,小蔓堤村引用“傣家人生离不开水,死也离不开水”的族训劝阻了倾倒垃圾入河、电鱼炸鱼等13起违法行为,引用“一争两丑,一让两有”的祖宗遗训化解了宅基地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