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电视剧《底线》的播出引起了网友的热议,这部由最高人民法院全程指导拍摄的电视剧,除了根据一宗宗真实案件改编而成的剧情外,让我感触最深的便是它所展现的人民法院“传帮带”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剧中方庭长的角色,像极了我的师傅贺富安。
贺富安,一名“半路出家”的法官,从教书育人到司法为民,凭着对法律事业的热爱以及那股子韧劲儿,从零开始,对法律专业知识进行自学。1989年到临沧市沧源县人民法院工作,于1994年成为一名法官,这身法袍,一穿就是28年。在他即将退休的倒数声中,我想要写下这些话。
初到综合审判庭,我便被分到师傅身边做他的助理,还有书记员小沈,我们组成了一个团队。在别人眼里,我的师傅可能不善言辞,但他总会耐心地教导我如何把握办案节奏,如何写好一份法律文书,甚至连标点符号的使用及法言法语的表达细节都会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向我讲述。
师傅说,一名法官最骄傲的就是写的每一份判决都是好判决,什么是好判决?好判决要合乎法理、情理,要满足多元司法需求。我们所办的每一个案件背后隐藏的都是师傅反反复复的斟酌。
记忆最深的是一个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案件,当我自信满满的拿着我初步写出的法律文书跑到师傅办公室告诉他调解书我写好了,下午就能结案时,他只是拿过去看了看,又微笑着开始了“授课”,给我把其中表述不明或错误的地方指出并改正。看似简单的案件,自认为“清爽”的调解书,在师傅的“火眼金睛”下,终究还是怕“火炼”。
师傅说:“我把你带进司法事业的大门,希望你能把我对司法事业的这份热爱传承下去。”沧源法院法官们每月中旬都会到村上进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快60岁的师傅也从不推辞这项工作任务,带领年轻干警到村村寨寨走访说走就走。坐车时候他也都是第一个“冲”上去,然后跑到最后一个座位,笑着跟我们说:“我不晕车,我坐后面,你们晕车的坐前面。”一路上都能听到他绘声绘色地讲自己办过的典型案例,难点在哪里,突破的点又在哪里,听着听着不知不觉就会到达目的地。
师傅说,干法律这一行,不精不行,得与时俱进地学,活到老学到老。师傅带给我的精神财富,不单是他所坚守的司法为民初心,他对业务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也同样令我动容。师傅是个工作狂,工作日晚上他加班、周末也加班,加班不只是办案,还有学习。平时上班没时间学的东西,就加班学。学新颁布实施的法条,学最新的司法解释,学最高法的指导案例,然后再把学到的丰富知识运用到司法实践中去。
回头看过去这一年,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我的确收获、成长了不少。
菁菁少年风华正茂,青蓝携手传承匠心。“传帮带”不仅传的是知识,帮的是技能、带的是经验,更是法治信仰和职业品格的融合与延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今日笔下的“师傅”,便是向往之中明日的我。(沧源县人民法院五级法官助理——吴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