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湖位于滇西北高原、金沙江东岸的丽江市宁蒗县和四川省盐源县之间的万山丛中,素有滇西北“高原明珠”之称。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奇特的民族风情,使这里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景区。今年以来,宁蒗县公安局针对泸沽湖景区旅游市场持续回暖态势,牢固树立“靠前一步、主动作为”的警务理念,以提升游客满意度为目标,精准布警、精细管控、精致服务,探索出“3+3+4”的景区警务升级模式,以新安全格局保障县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以平安底色全力服务乡村振兴。
精准布警“三机制”,站好旅游“平安岗”
优化“警景”联动机制。主动联合市场监管、消防、应急救援等部门,推动建立“公安主导、部门联动、综合治理”的旅游监管联合执法机制,定期召开情况通报会、专题研商会,联手治理各类景区治安问题。充分发挥社会治安力量,将景区保安和村社干部、“红袖标”、志愿者组织起来,搭建“专业+综治”相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持续开展安全检查、重点整治、演练培训等,全面提高景区应急处置能力。今年以来,召开联席会议4次,组织大小清查会战20次。
建立“平战”转换机制。根据辖区内游客流量的变化,建立“淡旺季”转换机制,淡季以“除隐患”为重点,常态化开展景区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改,确保风险动态清零。旺季以旅游安保为重点,紧盯游客量,随时启动应急响应。5月以来,根据小长假旅游高峰等实际,采取限量限区域游览、发布温馨提示和安全警示、设置分流护栏等措施,全力保障旺季旅游安全。
建立精准用警机制。立足辖区内各旅游景点治安形势,设置尼塞、里格岛、浪放3个警务室,按照“定时巡逻、安全引导、加强防范”的原则,充分发挥警务室工作前置的优势。同时按照“警力跟着游客走、警力跟着警情走”的标准,切实提升景区内见警率、管事率,以高频次、高密度巡逻补盲补漏,织密动态治安防控网。今年来,累计出动警力3000余人次,动员治安群众力量5000余人次,巡逻重点点位80余次,盘查重点人员100余人次。
精细管控“三举措”,织密旅游“平安网”
加密防控护平安。在春节假期、五一等节假日期间,启动战时巡防勤务机制,依托3个景区警务室、16处警民联防执勤点,强化显性用警、警民联防,以点控面,以面保点,加密景区及周边巡防网络,提升社会治安掌控力。
整治秩序保安全。大力整治强买强卖、欺客宰客、尾随兜售、盗窃等各类扰序乱象,与相关部门联勤联动,对非法营运、拦车拉客、黑导野导等涉旅违法行为零容忍、出重拳、强震慑。今年以来,破获涉旅刑事案件2起,治安案件2起,查处尾随兜售6起,当场处罚6人,累计批评整改商户42家,处罚违法人员6名,移交违法车辆4台次,有力净化辖区旅游环境。
畅通景区交通线。5月以来,景区车辆激增,为平时车流量的4倍,为有效畅通景区交通线,泸沽湖派出所坚持畅通“车流圈”、打通“微循环”的思路,围绕景区外围道路和路口,加密交通警力,增设硬隔离设施,形成内外双循环“车流圈”,畅通进出通道。
全方位加强对车流的管控,分批次分时段放行车辆,引导车辆快进快出,提升路面通行能力。运用智慧交通系统,动态调度民警,及时增援、就近疏导。动员商户及临近的农村、社区免费提供停车场所,紧急增加停车泊位近1千余个,缓解停车压力。
精致服务“四保障”,拧紧旅游“安全阀”
快调快处化纠纷。针对涉旅纠纷不同于一般案件的特点,坚持以调为主、能调尽解,组织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和网格员、治安积极分子共同参与调处,实现处置涉旅纠纷关口前移、及时高效,以最快的速度、最优的方式推动事了人和。今年以来,共调处各类涉旅治安纠纷30余起、交通事故纠纷100余起,化解成功率达到100%。
柔性执法显温情。针对泸沽湖景区被誉为“女儿国”的特色定位,组建了由8名女辅警构成的女子巡逻队,主要承担泸沽湖警区治安巡逻、游客求助、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问询服务、劝导不文明行为等工作。自巡逻队成立以来,她们以女性特有的柔性执法方式,用服务助推执法、用温情化解矛盾,温柔守护着泸沽湖景区,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便民服务暖人心。在各派出所和警务室配备救生衣、体温计、雨伞等便民物件,为游客提供应急服务。针对游客询问较为集中的问题,主动在重点路段、重点部位安装警示牌和温馨提示牌,及时为游客答疑解惑。摸索出标志景点、石碑石刻等快速定位方法,为游客走失提供精准寻人服务。同时,利用无人机、人脸识别等方式,建立立体化救援体系,争分夺秒争取救援先机。今年以来,累计帮助游客找到遗失物品60余件,挽回经济损失10万余元,找回走失老人、孩童6人,救助游客30余人次。
拓展“掌上”优服务。充分发挥互联网终端便捷高效的优势,全力拓展线上服务范围,搭建景区负责人、商户业主、景区活动安保等微信工作群,解读政策法规、普及安全防范常识、适时发布预警信息、督促整改安全隐患,为游客提供在线查询、投诉举报等服务。今年来,通过本地媒体、“宁蒗警方”微信公众号等多平台,发布涉旅信息30余条,接受游客咨询和求助26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