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动态 > 司法行政 > 正文
文山监狱一监区精心打造“1+4+5”教育模式 提升罪犯教育改造质量
发布时间:2023-10-08  责任编辑:汪雨春

云南省文山监狱一监区围绕“树品牌、创平台、建载体、出成果”思路,精心打造“1+4+5”教育模式,不断拓展和丰富教育改造载体,着力提升罪犯改造质效。

精心打造一个“讲堂”工程

以抓好每周“一个大课”为依托,积极培育“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引领“三课”教育的开展。初步形成“政治教育大课”“西畴精神”“囚子归途”“国学讲堂”等一批精品课程,实现常态化教学。自“大讲堂”工程以来,共开展政治大课131堂,“三课”教育980场次,安全生产教育83 场次,各类专题教育38场次。

精心打造四个“文化”工程

“大墙之声”。持续发挥监区“大墙之声”作用,用积极健康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努力提升罪犯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知识水平。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有计划协调、安排其他监区罪犯到“大墙之声”分享交流,表演各类文艺节目;组织监区罪犯到其他监区开展文艺展演交流,互动式“走场”,积极探索构建监狱“大教育”格局的有效形式。

创办《春芽》文学期刊,开设“工作动态”“大讲堂”“人物风采”“大墙之声”“乡愁”“感悟”“随笔”“小说”“诗词”等16个栏目,目前已编印9期,刊载600余篇稿件。

“启航”文艺队。组建“启航”文艺队,下设乐队、小合唱、民族歌舞、小品、相声、朗诵等12个兴趣小组。紧密围绕年度春节文艺晚会、民族团结进步文艺晚会、认罪悔罪教育主题文艺晚会等,认真开展创编、排练、展演活动,共编排、演出各类原创文艺节目146个。

打造监区民族文化走廊。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监区为契机,结合“一区一品”工作要求,积极建设监区民族文化走廊建设。以静态民族文化走廊和动态民族文化走廊相结合的形式,让罪犯感受到监区民族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动”起来、“活”起来。

精心打造五个“育心”工程

心理健康教育“正心”。坚持利用座谈会、团体心理辅导、大课教育、宣传栏教育、心理情景剧教育等载体,多渠道、常规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每月至少召开座谈会一次,开展心理健康课不少于2个课时,制作心理健康专题板报一期。

个别教育“攻心”。对罪犯常态化开展个别教育谈话,严格落实“十必谈”要求,及时化解罪犯心结,消除隐患。

亲情帮教“暖心”。举办“感恩在心、报恩在行”主题亲情帮教活动,用亲情的可贵感化罪犯在迷失中找回良知和正义,用亲人的温暖融化罪犯失去自由的内心冰凉,用亲人的鼓励来帮助罪犯树立坚定的改造信心。

认罪悔罪教育“真心”。创新形式,举办“悔罪日”活动主题文艺晚会,以《再唱山歌给党听》《踏实改造奔新生》《反思过去展望未来》等寓教于乐的文艺节目,充分展示开展“悔罪日”活动取得的成效。

心理危机干预“问心”。坚持利用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心理辅导等措施促进罪犯缓解心理压力,增强抗压能力,端正改造态度。今年以来,刊登心理健康教育板报12期,讲授心理健康课堂60余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