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普法强基专项行动开展以来,迪庆州维西县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体验感”放在首位,多措并举,通过接地气、听得懂、用得上的方式,不断拓展乡村普法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切实增强群众的参与感,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在双向的奔赴中感受普法的温度。
抓队伍,“望”长远,构建社会普法大格局
强化“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落实,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普法,建立“普法人才库”。印发“点对点、菜单式”普法、普法进校园、双语普法和普法小课堂等各类专项普法工作方案,建立“以案释法”长效工作机制,用真实案例和通俗语言,直观、形象、生动向社会公众释法说理,增强法治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以县级各单位以分片挂联乡(镇)的方式,抽调政法干警成立专项普法工作队,由县教体局、医保局、交通运输局、市场监管局、住建局等部门牵头组建行业专项宣讲队,组建县级双语普法宣讲队、云小普普法志愿服务队、基层普法工作队等,多向奔赴形成全社会联动的“大普法”工作格局。
抓重点,“问”需求,实现普法宣传零距离
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针对重点关爱人员面对面开展案例式普法,把普法对象真正需要的法律知识送到他们手上,确保普法宣传取得实效。
针对近年来频发的青少年犯罪问题,围绕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问题,以点带面,通过典型案例以法治副校长分片包干的方式开展校园普法;“让我听懂你的语言”,双语普法架起“连心桥”。
针对县内民族居多的实际情况,培育双语法律明白人,成立双语普法队,以辖区党员大会、村民大会和村民小组会等为契机,通过傈汉双语、纳汉双语等百姓听得懂的方式进行普法宣讲,有力维护民族团结,助力民族融合发展。
针对老百姓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矛盾纠纷中调解协议书不规范的问题,由专项办统一制作相关法律文书模版,进一步提高法律文书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提前预防留下不能通过诉讼或者其他方式解决的后遗症,助推以案定补。利用万名党员进党校、开学第一课、“千名政法干警进百村”、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和民法典宣传月等重要时间节点,通过以户代会、火塘会、院坝会等形式,积极开展群众家门口的“以案普法、以案释法”法律宣传活动,让司法为民真正落地生花。
抓创新,“讲”兴趣,走出普法宣传新路子
法治巡演出“新”招,亲民法宣“套餐式”。创新载体,深入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具有傈乡特色的乡村法治文化品牌。充分发挥维西本地网红的力量,结合命案防控、醉酒驾驶、电信诈骗、相邻纠纷等突出问题,拍摄模拟情景剧、双语小视频,编排普法小品和快板,“线上+线下”同向发力,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法治文化“好声音”。
按需普法,打造“非遗+普法”“直播+普法”品牌,通过在民族歌舞展演活动中穿插有奖答题活动与观众有效互动,推动传统文化与法治文化的深度融合,让抽象的“法”通过非遗传承实现“灌溉式”普法模式逐渐向艺术感染、精神浸润、人文渗透的“交互式”转变。
综合分析普通大众对各类传播媒介的使用习惯,通过短信平台发送普法短信,切实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说服力,按下普法强基补短板“快进键”。
抓常态,“切”要点,争当专项普法“播种人”
紧贴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期盼,用活人民调解员,吸纳、培育村社干部、网格员、农村党员、本地网红等普法人才,以关键少数带动大多数,进一步推动专项普法工作走深走实。
通过举办(社区)干部专项普法培训班,下沉培训乡村(双语)法律明白人和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129余场次,覆盖1000余人,引导其将学到的普法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普法宣传中融入村规民约、民风民俗,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提高乡村矛盾纠纷和命案风险隐患防范化解管控能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新常态,让法治的种子在傈乡大地落地生根发芽。